2002/12/12

[專訪]陳道興助教

【採訪記者:許雅婷、桑佳林、買駿航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
   
      本期口傳電子報的人物專訪,為大家採訪到系上這學期新到任的助教—陳道興。陳道興助教是八十二學年度第二屆的口傳系學生,他於畢業5年後又回到世新大學服務。由於當年是服完兵役後才進入大學就讀的,因此,基於補償的心理,他大學生活的前兩年玩心比較重,以彌補先前沒玩到的時間,但助教也表示,雖然他大一大二都蠻混的,可是他還是奉勸現在的學弟妹們要好好讀書。
而後,陳道興助教跟我們分享他在大學四年裡最有意義的事情─實習。系上在大三的時候會有15個實習的志願讓同學選擇,當時,PC home、TVBS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實習公司,系辦會安排成績好或是表現好的同學向這些公司爭取實習的機會。由於助教剛進入大學時完全不會使用電腦,但因為寫報告的需求而開始接觸,也逐漸對電腦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當時他所選擇的實習是有關於資訊的行業,而在那裡所得到的經歷,則是他大學四年中自認為最有意義的。
       陳道興助教畢業後兩個月就移民至加拿大,並在當地就讀語文學校,但因學費問題,助教只拿到了Internet認證,而與學位錯身而過。在求學的同時,助教也在Cyber Wave網路公司工作,實地的將實習時所學得的技能運用在求職方面上。去年十一月,助教獨自一人回到台灣,當時正值台灣經濟不景氣,助教找工作找了一陣子,後來,在一間小學代課一段時間後,發現系上在徵助教,因此馬上來應徵這個工作。找工作時,幾乎所有工作都有面試這一關,由於助教本身是學口傳的,所以口才好真的佔了很大的優勢,他也認為,縱然今天是一位物理化學的博士,不會說話、不能溝通也無法傳授知識。
也許有人會問,助教的工作內容包含哪些部分?關於這個問題,陳道興助教指出,現在的工作內容是處理口傳系的行政事務,還有幫老師解決問題、備課,除此之外,有時也有很多小事要處理,例如:有些時候學生會把學校負責的事務與系辦公室的工作搞混,認為系學會是歸屬於系辦公室管的,或者有些同學會跑到系辦公室來請假……等,都是搞錯了系辦公室的工作內容。
問及現在口傳系的環境與當初助教求學時有無差別、改變,陳道興助教指出,最大的改變就是設備變好了!當初他念口傳系的時候器材很少,除了兩台電視機跟兩台錄放影機之外什麼都沒有;另外,世新大學的校舍也多了舍我樓。至於對於口傳系學弟妹的期許,助教奉勸在校生要多多把握實習的機會,累積多一點人脈,亦可預先做好卡位的工作;當然在大學四年中應該好好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的興趣,並讓興趣能與未來發展的方向相互結合。口傳系明年就會成立碩士班,因此,口傳人也可以擁有另一個進修的選擇。大學四年可以利用的時間實在非常多,但也因為大學生活很好玩、日子也很好過,因此時間轉眼間就過去了,所以不要只是玩,要妥善使用且把握大學四年的光陰。
 

[專訪]漫談禁煙-馬國光老師(世新大學落實禁煙活動之推行人) ~精選話題

【 記者黃筱築、葉淑蓉、林芝瑤 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我認為全世界都應該禁煙。」這是馬國光老師在正式進入世新校園禁煙主題時所下的第一句肯定語。馬老師表示:「中國於十九世紀末期所爆發的鴉片戰爭,為煙害問題帶來了莫大的震撼,但是,人類世界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場浩劫應該給我們後來的世代帶來什麼樣的教訓。當時吸鴉片的人口遠不如今天抽香菸的人口,但鴉片對人的傷害有多大,我們今天似乎沒有特別去追究,只是感覺到那時的鴉片消耗了中國許多外匯。而在那個鴉片氾濫的時代,雖然鴉片價格十分昂貴,但仍有許多廉價的方法可以享受鴉片,然而,相對於今天的紙煙而言,紙煙以比鴉片更低廉許多的價格在世界各地販售,每一個人都可以很方便的在街頭巷尾就買到,也因此在現今社會中,反煙反而比當年反鴉片困難許多。許多香菸有合法的包裝,不但是合乎於法律,也迎合了人性,例如:抽煙其實是沒有希望的,但它的牌子卻叫做希望;它是讓人短命的,但它的牌子卻叫做長壽。」而馬國光老師之所以會提議落實世新大學全校禁煙的宣導活動,乃是因為校規中有明文規定校園內是禁止吸煙的,然而,校園內總是有很多的煙蒂,而這個情況也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他認為,如果在一個環境中想要禁煙,就應該徹底執行,這也是學校在校規執行層面的一個信用問題,而這個信用所保護的對象,則是大多數不吸煙的師生,因此,他才會提出加強宣導的主張。
 
在這個禁煙活動中,最大的主力除了學校的行政單位、老師之外,董氏基金會亦提供了相當多的協助,尤其是在基金會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仍不遺餘力提供了三個禁煙看板、數十張宣傳海報及許多相關資料給馬國光老師,用以協助整個活動的進行,實在功不可沒。
 
此外,整個活動中,師長也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戒煙這個問題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所謂師長與學生的差別,不能以為身為師長就有權利去汙染這個環境,而相對的,學生也有要求師長不要讓他們吸二手煙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拒絕吸二手煙,甚至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不願意聞到這個味道。」禁煙本來就應徹底落實,不應該在想到煙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傷害時,才被動地去禁煙。
 
馬老師認為,現在是一個多元而又有充分個人自由的社會,也因為如此,有些人就認為法所不禁之事皆可為之,但,法律往往是最不得已時才使用的最後手段,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應該比法律多一點,這也是一種道德性的覺醒。道德,是我們和別人的關係中的問題,而吸煙這件事情,突顯了吸煙的人並不在乎、不珍惜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也顯示出他們的無知及不負責任;相對的,不吸煙的同學們的健康受到了危害,然而,他們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捍衛,這也顯示出一種現代的懦弱。當我們做不對的事情時,有些人很勇敢,但在做對的事情時,卻反而顯得退卻,是非顛倒,莫甚於此。
 
在活動進行的後續發展上,馬國光老師認為,或許可以張貼更多的標語或製做一些可以別在身上的小徽章……等,來增強宣導的力量。小徽章的意義類似於黃絲帶,是一種符號,而它所傳達的訊息則是:請你不要在我面前吸煙!
 
對於整個活動的成效如何,馬國光老師表示,如果我們做事情只關心結果,那就什麼也不用做了,但是,他不希望這整件事變成一個笑話。牟宗燦校長和馬老師談到這個問題時,也達成一個共識:我們不期望能有立即的效果,但,毫無疑問的,情況的確有改善,我們也將以最大的耐力及決心,循序漸進地推廣下去。馬老師認為,在採取言論和行動之後的成效如何,他沒有辦法掌控,可是,他要讓所有學生看到,有一位長輩說了,而且也做了!吸煙問題若不能改善,他就會一直做下去,讓吸煙者知道我們是不會退讓的!

[專訪]談笑風「聲」—馮翊綱

記者程靜如、陳纓聖、沈艾亭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相聲」的起源約略在清朝,於清末開始鼎盛,在民國30年代特別興旺。它是一種由言語傳達,以逗趣、諷刺、機智、幽默的口吻,所形成的一種表演型態;有一人獨自演出,也有二、三、五人一起聯合演出等,在當時即風靡了許許多多喜愛它的大小聽眾,一直到今天,人們對相聲的喜愛程度,仍不下以往。而在系上開設「語音表達藝術」等選修課程的馮翊綱老師,對於相聲更是有著超越一般人的熱衷、專業和自己獨到豐富的見解,故本期電子報為大家專訪到他,希望藉此次的訪談,讓讀者對於馮老師及相聲都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馮翊綱老師於民國77年和宋少卿一起創辦「相聲瓦社」,當時宋少卿大一,他則是個大四的學生,也因為如此,從此和相聲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表示,相聲本身即是一種「表演藝術」。而所謂的「表演藝術」,指的是演出者和觀眾之間直接面對面的接觸交流,也就是現場的參與。因此,如果我們未曾真正的在現場觀賞過他的演出,那麼就不代表也不能說我們曾經看過他的作品。而「相聲」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品,有人認為它的意涵要深一些,有人認為要淺一些,關於這點,馮老師認為,欣賞介面較寬廣的,也就是大眾化、娛樂價值偏高的作品,最能夠被人們所接受,所以他採用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創作。
 
 
   然而,在說相聲這看似輕鬆好笑的外表背後,所隱藏的辛苦和付出是難以計量的,也許要經過幾百次的練習之後,才能夠遊刃有餘、悠遊自在的站在舞台上進行演出。從開始到結束的點點滴滴,在在都是心血的結晶!就好比王俠君的藝術作品,也許外人會覺得它不過是一塊有造型的玻璃,為什麼能賣到十幾萬的價錢?然而,如果換個人來做做看呢?藝術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尤其是面對大眾的藝術,我們常會覺得它好像很容易、很平凡,實則不然;但,換個方向思考,能看出它的平凡也是不錯的,因為觀眾既然認為它平凡,就代表它能更輕易地被眾人所接受。
 
 
   在問及馮翊綱老師的風格和其他兩位相聲前輩魏龍豪、吳兆南先生有何差異時,馮老師笑著表示,其實他並沒有刻意地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甚至在當年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模仿兩位前輩而作,只是後來作著作著,就做出了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了!
 
 
   而當初之所以會進入世新大學教書,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下,接受了馬國光老師的邀請,之後,他發現原來自己的許多老朋友也在這所大學服務,因此,更加強了他待在世新的決定。學生時代的馮老師,秉持著「獨立思考」的原則來面對許多的事情,現在的他更鼓勵我們,身為一個自主的大學生,必須培養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他指出,口傳人的特質「活潑有餘,深入不足」,故查資料的能力有待加強。因為,無論發表各式的言論、文字,對於資料的考察,都必須引經據典,有所依憑,不能老是以自己的想法來做事;要願意走入圖書館,充實豐富自我的知識涵養。
 
     
今年是馮翊綱老師在世新任教的第五年,無論各方面,馮老師都極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除了在表演、主持、教書上都有著亮眼的成就之外,今年更入圍了十大傑出青年!雖然未能得獎有些令人失望,但他還是對自己很有信心,因為他還年輕,可以再接再厲!至於對自己的近程期望,馮老師表示,他可能會在明年的上半年再回到學校進修,目標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博士,而這種不斷求知的上進精神,身為學生的我們也應該以此為學習標的,並仔細地思考如何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好好累積自己的能力。

[專訪]我的悲觀絕對漫長-訪黃執中

[記者胡慕情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當世新拿了閩台大專辯論賽的亞軍,我個人拿了最佳辯士,大家都覺得有甚麼。學校覺得有甚麼、連大陸也覺得有甚麼,很訝異。」
「但這些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之所以參加閩台大專辯論賽,其實目的在於打進華語盃。」
 辯論,其實是一種如同教育的強大力量,如同傅利曼所說的:「幾句合情合理的話,便能改變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然而辯論在台灣,是不受重視的。以華語盃來說,自從開辦以來,台灣,從未打進初賽,每每在第一場就被踢回家,而大陸年年冠軍,有一年拿了亞軍,他們引以為恥;又一次,台大對上哈佛,裡頭全是說中文的外國人,然而我們依舊連初賽也打不贏。
為甚麼我們贏不了?
 為甚麼我們贏不了?甚至連打複賽的機會都沒有?黃執中以大陸和台灣兩個國家為例,說明了三點原因:
(一)資源-對大陸而言,辯論是整個國家的事。被選為辯論選手的人,地位和籃  球、體操等選手是相同的。大陸選手的一份辯論稿,共有五位教授替他們想;課業方面,假使明年要參加比賽,今年每科都all pass;經費方面,則是由國家支出。相對於台灣,辯論是私人的事,了不起是一個社團的事,不僅辯論稿,連經費也得自立自強,更遑論要汲汲營營在被當與不當之間。
(二)組織-大陸的選手,完全由學校挑出,而非自願。被挑出來的選手,是一種榮 耀的象徵,並且代表能力強;但台灣的辯論選手,由於沒有一個組織類型支持,所有出去比賽的人,都是最喜歡打辯論的人。然而,喜歡打辯論的人不見得打得好,打得好的人不見得愛比賽,因此,能力上的差別就出現了!
(三)模式-辯論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政策性,如-台灣應不應該廢除死刑?另一種則是價值性(國際性)命題,如-人性本善或本惡?黃執中說,台灣的辯士辯論打得很專業,擅長找資料與後勤作業;但由於長期以來培養打政策性的題目,所以缺乏對價值性題目的訓練和思考,然而大陸或是說整個國際,辯論的方向都是價值性的題目。
         為甚麼我們不改進?
      如果我們在培養的方面出了差錯,那麼為了進軍國際的辯論圈,我們是應該改進的。然而長久以來我們的辯論教育是僵化的,由於在辯論界的學長姊,同樣都是學「政策性」題目出來的,因此,他們只會評這種類型的比賽。若是要辯「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台灣,找不到裁判。因此,如果找一個不知道怎麼評的題目來比賽,豈不是自找麻煩?
      從生活層面來看,台灣的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少,台灣在打辯論時,總愛打高空。「或許是台灣人認為所有的題目都應該經世濟民吧!」黃執中笑笑的說。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在高中甚至國中的辯論賽裡,我們常看見兩個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在激動的談幅射到底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此外,我們對辯論的定義太狹隘。在大陸流傳這麼一句話:「好人才不一定有好口才,但有好口才一定是個好人才。」對大陸而言,辯論是一種展現自我能力的工具,台灣卻當成是競爭的遊戲,然而辯論真的如此狹隘嗎?
       因此,我的悲觀絕對漫長?   
「台灣的學生反應很快……」
「那麼你對台灣的辯論發展是樂觀的囉?」我問。
「樂觀,但要出去比賽,就很不樂觀了。」黃執中笑著說。
      黃執中說,他相信,台灣學生的素質絕對比大陸學生高。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開放、進步,學生的反應也很快;但是由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一個天份九十分的學生到大陸去比賽,水準卻下降。這是因為他們必須考慮到其他在條件上不如大陸選手的原因;因此,大陸一個天份只有七十分的學生,可能表現起來卻有九十分。
       黃執中表示,台灣的學生在天份上是有可能突破的。舉這次閩台大專辯論賽的例子而言,大陸方面十分訝異台灣選手上台是不帶稿的,不像他們一次的辯論,申論稿林林總總有十多份。「你們說話臨場感很強!」大陸的辯論選手,如此形容我們的辯論功力。
       因此,為了要使我們的悲觀不繼續漫長,黃執中和友人共同經營的「中華辯論研究發展學會」,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台灣人民知道辯論是一種教育,透過價值性的辯論,我們才能發展出自我的思考。沒有裁判,沒關係,舍我盃與中華辯論研究發展協會,一直以來都在努力,透過示範賽及講座,一步步的讓我們往辯論的更可能邁進。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而我們,正在努力。

[專訪]消費者,請擦亮你的眼睛

[指導教授:馬國光   口傳三甲官惠琳]

(藍色字為馬國光老師的評論)
       最近,朋友因生活上的需要,向某知名連鎖店購買了一台新台幣將近七仟元的印表機。姑且不論印表機的性能如何,在原裝買來的第一天就出了狀況。原先高高興興地心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退換上的問題。而這產品的保證書和消費者保護法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因為店家所持的理由是:這是人為操作所造成的損壞,我們拒絕替您更換,請您有問題打電話給印表機製造商。
一開始,就顯示出來了問題,當然有討論的空間。只是,很清楚的訴諸於個人經驗,使得文章的格局比較小,要是可以從一般的公共事物來找例子,開始的說服力就會比較大,也就可以馬上吸引讀者關心這一篇文章與他們自已的關係。
第二個可以注意的問題是交易行為的程序,如果我是向零售商買了東西,而他們也從中得到了從製造商那邊進貨價差帶來的利潤,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問題卻要我們直接向廠方交涉?這才是討論的重點。也許,只是這麼一點,就可以擴大為一篇議論。
如果真要讓問題突顯得清楚,也要想一想如何的把怎麼買這一件很沈重的東西的經過說得更細膩些。比如有多重、一路帶回去有多麼的不容易。對於學生而言是如何的可以證實有多貴等等。
還要注意到在說服過程中也要檢討一下自已的這一部分。例如不能太精明等等,但是,這一部分的論點是以退為進,後要讓讀者相信的是就算我們不夠精明,錯誤也不見得在我們這一方面。說服中的要點之一就是也在對方的立場想過並且好好的說出來,然後再把對方的立場推翻。
       印表機中所附的墨水匣會在買來的第一天莫名其妙的損壞嗎?還是原先就是壞的?消費者,請擦亮您的眼睛。
        於是,這一段的這個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注意,我們寫評論,自已不要輕易動氣,這一句話已經開始動氣了。東西當然不可能自已壞掉,要討論的是雙方交易行為中的模糊地帶的問題,不是要讓自已消氣,也不是為了要讓別人也來支持我出氣,是要把道理說明白。
      劉基所寫的賣柑者言提到一名商人以柑橘美麗的外皮卻無法食用的果肉賣給消費者,當消費者找這名商人理論時,商人反以“金絮其外,敗絮其內”反諷其人。姑且不論劉基是否藉此故事警示世人,但這樣的欺詐行為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
       這個比喻中有一個有待檢驗的前提,就是賣印表機的人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對購買者的看法?明顯的看得出來作者越來越生氣。
       在國內一片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詐欺手法更是琳瑯滿目;說是詐歁,有點誇張,也許只能說是不負責任,還是銷售體制有問題。從刮刮樂謊稱中獎,到二十世紀所發明的科技展品-手機也成為詐騙工具。受害對象遍及社會各階層;從市井的販夫走卒到高教育高所得的大學教授均是受騙的對象。損失數萬元金額的還算是幸運的;不幸的被害者,其畢生所存的積蓄均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更嚴重的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消費者還能相信推銷者那種“拍胸脯,掛保證”的個人名譽?
         要是說到了很嚴重的情況,就要舉出例子來,才能讓文章有說服力。
      生活在科技蓬勃、人文教育向下沉淪的今日,消費者的權利並未在第一時間內受到保障。也許有人提出反駁“消費者保護法中第十九條明文規定:「消費者得於收受商品後七日內,退回商品或以書面通知企業經營者解除買賣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即負擔任何費用或價款」;而且消費者文教基金是消費者的申訴機構,消費者的權利倍受保障呀!”其實,消費者保護法中第四十三條另有規定:「消費者在和企業經營者發生爭議時,得向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費者服務中心申訴;而企業經營者應在時五日內處理之。消費者如未獲得妥善處理時才向地方政府消費者保護官申訴。」若真等到事件落幕,消費者的權利也就成了廠商宣傳自己商品的附加品。因此,消費者應該擦亮自己的眼睛,慎重地向廠商確認合約書及保證書的內容吧!
最大的問題要從這一段中的文字中去發掘。作者花了不少工夫查相關的條文,卻沒有研究清楚這些條文。且看,依十九條所言,我們雖然在立法精神上有了保障,但是,到了四十三條,就很不合理,我們消費者明明是跟銷售者發生了問題,申訴對象居然也就是「企業經營者」,也就是銷售者本身,這是典型的球員兼裁判,怎麼可以?
再則,要消費者向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等保護團體申訴,但是,基金會等執行權力的的法源依據呢?基金會等沒有權力的話,向他們申訴又有何用?這與騙人的法侓其實沒有分別至於所謂消費者服務中心是什麼機構,在何處?立法定位如何,一概沒有交待,讓消費者何去何從?到了最後,才說到了政機關處理部分,這已經是在十五日之外了,消費者所受時間與體力及精神的損失,很難計算,何況還不知能否得到賠償,更不知這個問題要到什麼時候才會了結,「兩害相權取其輕」,消費者寧願自認倒楣,這也就變相的保障了不肖的銷售者,這就是一連串惡法帶來的問題。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就知道為什麼銷售者那麼放肆,不把顧客放在眼裡。原來,是他們的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如果大家都相信並且也必須相信法侓是要保障全民而非特定的對象,就可以在此呼籲立法者注意這個問題,甚至,提出質疑:當初這個法是怎麼立的?我們之所以好奇的原因乃是這個法太像銷售者與廠商合作擬定的法案。
      我們無法說“全部的商人全都是奸商”,那否定了童叟無欺良商的存在。但在這個以“利”字當頭的社會,你還能相信別人嗎?相信自己的謹慎吧!
我們動不動就容易擴大問題,一宗交易出了事,扯出整個社會,反而失去了焦點。
以上面的那個論點發揮,這一篇評論很好寫,可見檢驗論點很重要。作者已經遇到了這個論點卻沒有認出它來,理由就是太重視自已的感覺,沒有全力的從解決問題入手。可見動氣真的不該是一個評論家的心態。

[活動]唇槍舌戰舍我盃

記者康微錚、戴艾玲、邱毓貞 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一年一度的舍我盃高中職專辯論賽又開始了!比賽時間從12月14日起至12月16日結束,12月16日為決賽,題目為「色情網站應合法化」和「電視政治談話性節目是劣質節目」,今年一共有24支隊伍參加比賽,而候補隊伍則有7隊比賽,,那麼為何會有候補隊伍?據承辦單位口傳系學會辯論組黎烈薇同學表示,這次候補隊伍有曉明女中、錦和高中、台北市立永春高中、崇光女中、徐匯中學、內湖高中、大明高中,造成候補的原因有:
1.2001年舍我盃前四名隊伍將獲前四種子保障,若前四名隊伍有任何隊伍未報名,則由一
般隊伍依積分高低依序遞補。
2.一校得報名兩隊以上,但團體分數總分將除以該校報名隊伍數,例如某校團體分數為20分
,若報名兩隊,則每一隊團體分數為10分。若該校無團體分數,只得報名一隊。
3.種子順序依積分高低排定,同分時依報名先後順序而定。

4.第17~24種子將保留給2年內未獲任何團體名次之隊伍,若符合資格隊伍超過8隊,且無法
依報名先後順序而定時,以抽籤決定之;如符合資格隊伍不足8隊,則以一般隊伍依積分高低由第17種子開始依序遞補。
5.未入選隊伍按積分高低及報名先後順序排定候補順序,主辦單位將主動確認符合資格之隊伍
是否願意列為候補。願意列為候補之隊伍,比賽前依然必須完成報到手續〈不需繳交報名費〉,否則視同棄權處理。若比賽當日有任何入選隊伍未完成報到,則由候補隊伍依序遞補。
黎同學說,雖然後補隊伍不一定有參賽機會,但是仍希望藉由這次的辯論賽達到校際間交流的目的。另外,舍我盃是口傳系所承辦的對外正式比賽,主要目的是讓對辯論有興趣的高中職專生與大學生有直接交流的管道,另一方面替口傳系打響知名度,讓參賽同學接觸舍我盃後,會有想瞭解口傳系的動機。


     舍我盃是全國性的辯論比賽,但多數參賽隊伍仍以北部的高中職、五專生居多,黎烈薇相
信舍我盃在世新大學和口傳系藉由網路宣傳的推廣之下,全國辯論好手都能蒞臨參賽,互相交流,因為舍我盃目前為止才舉辦到第四屆,她認為如果可以將舍我盃辦的更成熟、更具規模,那麼未來將會進一步規劃發展大學間有關辯論方面的活動。



        舍我盃的經費、資源(像是宣傳海報印製、影印、碼錶、報名表…)和獎品都是由世新大學撥經費及口傳系提供;初賽評審由口傳系三年級修習辯論學暨實習時數超過30小時的學生擔任,因為口傳系的學生對於辯論活動大都在大學才開始真正碰觸,所以不會有太多的人情包袱或傳統的舊觀念摻雜其中,也較能夠客觀評分;決賽則由具備專業素質的老師擔任評審。至於會不會發生參賽隊伍質疑口傳人裁判初賽的公正性,黎同學說,舍我盃開辦至今尚未有發生參賽隊伍提出抗議裁判不公的情況。
       


   而目前舉辦舍我盃遭遇較大的困難,許多參賽團體都有趕在最後一天報名的心態,造成行
政作業上的困難,也讓主辦單位在報名截止之前擔心參賽隊數不足,卻有在最後一天參賽隊伍暴增的情況發生,所以,主辦單位決定在明年度的報名表上特別註明提醒參賽隊伍及早報名,並增加主辦單位與參賽隊伍之間的聯繫。她希望舍我盃能夠以東吳大學所舉辦的「蘇州盃」為榜樣,藉此將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介紹給大家。


     口傳系舉辦舍我盃辯論比賽的重點是能否在此過程中學到一些辯論技巧,使學生對事情能
有各方面的看法,不要只侷限在某一角度來看待一件事情,並藉此累積臨場經驗。此外,所有舉辦活動的同學也能學到如何來經營一個活動。若真能在此比賽中學到這些,對主辦此活動的老師和同學們將是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