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1/10

[活動]活動報導


第三屆舍我盃辯論比賽實況報導  



【 記者任翠翠採訪報導 】
   
 第三屆舍我盃辯論比賽於90年12月15~17日舉辦,本屆比賽擴大舉辦為「全國高中職專辯論比賽」。除了往年北區的高中外,還增加了全省的高中、高職,及五專,報名隊伍多達40隊,初步篩選為24隊,經過兩天的初賽及複賽後,由新竹高中與復興高中爭奪冠軍,最後由新竹高中贏得冠軍。
 
 比賽分為三天進行,參加比賽的隊伍要在24隊中爭取前兩強,再於決賽中爭奪冠軍。在本次比賽中,進入前四強的隊伍分別為,成功中學A、成功中學B、復興高中、新竹高中,其中成功中學與復興高中,在去年比賽中也是四強之一,今年又再度碰面,然而報名兩隊的成功中學仍舊沒有「成功」擠進決賽,而復興高中為上屆的冠軍,今年依舊出現在決賽名單中,但沒能成功「連霸」,讓遠來的新竹高中奪走了冠軍。
 
 本次的辯題為「高中入學方案應採計國中三年在校成績」,題目對於參加比賽的高中同學,有相當的切身性,因此準備起來也較不艱難,但也因如此,導致許多場比賽出現以經驗法則為推論的依據,在資料證據的使用上不多。擔任決賽的評審劉怡及游梓翔老師皆表示,雙方在資料證據的準備與使用上應該要加強,不能夠全用經驗來做推論,這樣的「彈藥」是很薄弱的。
 
 舍我盃辯論比賽由口傳系主辦,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黃鈴媚主任在冠軍賽致詞中表示,舍我盃辯論比賽最初只是實驗性質的試辦,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年,並且擴大比賽規模為全國高中職專辯論賽,希望這樣的辯論比賽能夠成為口傳系的傳統,並且成為全國辯論界的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比賽,打響口傳系的名聲。


[專題]論文撰寫系列之(二)

記者李長瀚採訪/任翠翠整理報導

口傳系大四課程「畢業專題與實習」,分為實習與專題論文撰寫兩組,實習的部分在前幾期中已有系列報導。針對論文撰寫,目前正在修這門學分的四乙同學李瑾文,將與大家分享撰寫論文的感想,並提供未來想要選修的同學幾個值得參考的建議。
        由於口傳系在畢業前,並沒有將論文發表做為必修的畢業學分,為了照顧想繼續升研究所的同學,系上提供了學習撰寫論文的機會,並開放給有意願的同學自由選擇。關於為何選擇論文組,李瑾文表示,每一位大四的學生都會思考自己將來的走向,對於大部分想考研究所或出國留學的學生來說,寫專題論文是對於口語傳播這個領域中,自己較有興趣或專長的部分做深入探討的好方法,並且可以將之前學過的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加以應用,而從實際面來看,專題研究論文往往也是許多研究所的申請的條件之一,再加上實習組的實習單位難找,因此選擇了論文組。
對於選擇論文組的同學,必須先請系上的一位老師擔任自己的指導老師,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在該領域較專精的老師指導。李瑾文所選擇的指導老師為游梓翔老師,對於為何選擇游老師,她表示,自己的興趣是較偏向於大眾傳播媒體的部份,而游老師在這方面也有所專精,因此才會選擇游老師指導。而對於這上半學期的學習收穫,她表示,研究過程是包含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方法,因此最顯著的即是對於採訪人物的技巧,與蒐集相關資料的能力大幅提升。
對於未來有興趣選修的同學,她提供的建議為,在專題題目選定上,課前就應先確定自己未來的目標,及對於口傳領域中,自己真正較有興趣的地方,才不會沒有方向,而在選擇指導老師的部分,她認為,在確定自己的興趣趨向後,再找對於該領域較專精的老師,如此老師指導起來也較容易,對於問題也較了解。

[專題]論文撰寫系列之(一)

記者黃晶琳報導

口傳系大四選修課畢業專題與實習,繼實習甘苦談後,對於畢業論文寫作的部分,我們將做一系列的報導,讓即將步入大四的大三生,與大二和大一有及早認識與作準備的機會。我們訪問到由劉文英老師指導的口四甲董大鋼學長,為我們說明選擇做畢業論文的動機、如何選定指導老師、論文主題的設定與分享準備論文時的甘苦談。
董大鋼表示當初會選擇論文製作,是因為將來要考研究所,畢業論文可以是一個很好的考量資料,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本身在修習教育學程的課,想要利用這個機會,做一個相關口傳與教育結合的相關研究。在尋求老師的指導部分,董大鋼表示要先思考自己題目的取向,是偏向量化方面的研究還是質化方面的研究,另外,考量老師有哪方面的專業,之後再決定指導老師。由於在大三時修過劉文英老師的量化研究,加上劉老師在指導學生方面也很熱心,所以他們決定請劉老師當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
題目訂定的方面,董大鋼表示原本想做使用『口語傳播技巧可以使上課較為生動活潑』這方面的題目,但是,因為這個題目困難度較高,而且與劉老師的專業不太符合,所經過與老師的討論,與自己的興趣考量,決定將題目定為『雙面訊息對消息來源可靠程度的影響』。另外,董大鋼還表示自己對題目的興趣很重要,因為這將影響你將來一年修習這堂課的興趣與用心程度。
在論文製作方面,可分成2-3個人一組,或者是一個人單獨做一份論文。而在準備論文的過程中,若是3個人一組也許工作會比較輕鬆,但是相對的也要花比較多時間在溝通與討論上。另外,在畢業論文製作過程中也會有閱讀英文資料上的障礙,因為他們訂定的題目中文資料很少,所以要閱讀許多英文的期刊與論文花了他們不少的時間,不過在對英文的熟悉度上也有進步。
董大鋼提醒學弟妹,在大三下學期約五月的時候,就要決定指導老師和題目。所以,有興趣做畢業論文的同學,要及早詢問老師指導的意願,與決定題目的大致方向。另外,他覺得做畢業論文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可以對你做的相關題目有深度的了解,加上在大學的過程中,參與製作一份論文是一件滿有意義的事,完成之後會有相當大的成就感。所以,董大鋼建議學弟妹可以考慮在大四的時候試著做一份畢業論文,讓自己的大學生活保留一份記憶。

[專題]全民英檢動起來!

記者黃奐臻   張葳   莊詠萍報導

『全民英檢』動起來
「全民英檢,喔!我聽過,不過實際內容我不是很了解啦!」相信許多人有著這樣的疑惑,「只聞其名」但卻對英檢內容非常的陌生。或許曾經在雜誌或新聞上看到相關的報導,或許也曾聽過許多人包括老師、同學、家人….等強調其重要性,但全民英檢到底是什麼?它對到底有什麼幫助呢?以下的報導將為你全面解析全民英檢...
什麼是全民英檢(GEPT)
21世紀是個全球化的時代,而台灣在日前也加入WTO,順利晉身國際舞台,因此英語能力相對來說就變得非常的重要。加上為落實「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推展全民英語學習運動,已成為台灣社會普遍的共識。因而,在民國86年有關單位邀集國內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成立研究及諮詢委員會,開始研發這項GEPT測驗系統,希望能藉此提供國內英語學習者一個公平、可靠的英語能力評量測驗,以適應各教育單位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需求。現在則由教育部補助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定期來辦理全民英語能力分級檢定測驗。                                                               
       而全民英檢考試主要針對在校學生和一般的社會大眾(不限年齡和資格),因此考試內容偏向較生活化的題型,包括聽、說、讀、寫四個部分。考試階段則可分為初級、中級、中高級和91年度即將推出的高級、優級。其中「初級」相當於最基礎的國中程度;「中級」適合擁有簡單溝通能力的高中職畢業者;「中高級」適合大學非英語系的同學;「高級」適合大學主修英語系或曾赴國外拿到學位的人;至於「優級」則適合英語能力超強,幾乎等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或自認為英語能力不錯的同學,也不妨試試看優級的考試。同學可依據自己的需求或能力,來決定報考哪一等級,如果順利通過全部的考試,就可以拿到一張證書。這張證書究竟有什麼用呢?下面我們還會詳細說明。至於大家所關心的費用問題,各級初試的費用為650元、750元、850元不等,各級複試費用則為500元、1100元、1200元不等。http://www.lttc.ntu.edu.tw/geptqa.htm - Q and A
 欲知報考詳情可電02-2369-7127測驗一組或上網至http//www.gept.org.tw        
 全民英檢有多重要?
目前許多學校如台大、中山….等大學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英語程度,希望學生在畢業前有一定的英文水準,因此鼓勵學生參與全民英語檢定,並且積極規劃把英檢測驗的成績,定為畢業審核的一項依據。除此之外,全民英檢也受到許多公職考試、教育部公費留學的採認,而從坊間林林總總關於全民英檢的補習班課程和圖書出版品,不難發現全民英檢已經刮起一陣旋風,因此,擁有一張全民英檢的證書,就等於多了一樣為自己實力加分的利器,那麼本校的老師對於全民英檢又是持什麼樣的態度和想法呢?
 對於全民英檢相關的問題,口傳電子報採訪了本校英語系老師王毓芝教授,談談她對全民英檢的看法。王毓芝老師表示,全民英檢對大家而言,是一個助力,它可幫助我們提升及檢測自己英語能力,雖然人定出來的制度難免有其缺失,但至少讓學子們有所目標去努力、公平競爭,尤其大陸人才茁壯速度極快,可藉此明白其程度、知所警惕,身處21世紀地球村的我們,將來我們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台灣、對岸中國大陸的人,而是全世界的人們,因此擁有英語能力是最基本的;對於坊間開設全民英檢的補習班,老師也不覺得有壞處,因為它可以幫助學子將原本鬆散的架構整合,對於提升英語能力也有一定的效果,當然,主要還是得靠自我日積月累的充實。而為跟得上時代腳步,學校方面也有政策應對,如英文系就必須要通過某考試達到規定等級,方可畢業,這些不啻都是為將來做打算,充實好自己,才易有選擇的機會。最後,她鼓勵同學好好利用大學四年學習英文,讓自己擁有不同凡響的英語能力,如此才能立足於充滿競爭的全球化社會。
由此看來,不論同學喜不喜歡英語,英語的學習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避免的潮流,因此,好好充實自己的英文能力,考個全民英檢吧!因為這張證書可能成為你日後的必備資產之一喔!

[專題]兩岸學生比一比 專訪夏春祥 馬國光老師


 記者游偌琦 翁孝蓁 劉怡君 楊燦毓 黃怡君採訪呂美雲 整理報導 】 
前言:
台灣就要加入WTO,而面對未來全球化的競爭,大學生要競爭的對象也不再只是我們國內的學生,今日的業界多要朝向大陸前進,在未來和大陸學生的競爭也是在所難免。兩岸學生的差異到底在哪裡?而在這股潮流中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就此專題,我們採訪了系上的兩位老師-夏春祥老師、馬國光老師,經由老師的述說,給了我們很大的省思空間。
 兩岸學生的特質
 大陸
就大陸的大學生而言,夏老師表示,因為他們吃過苦,且現在大陸的經濟才剛在起飛,因此他們積極的想藉著努力讀書來改善目前生活,從中不經意的培養出積極的態度。他們會主動學習,也較容易適應環境,並積極學習利用,享受悠遊於知識中。大陸學生會將工作與知識做良好的結合,積極學一些東西,並將它運用,雖不一定用的恰當,但至少他們肯去嘗試。馬老師則認為,大陸因為還不算富有,所以年輕人急欲擴充自己的能量,沒有錢的能量,就只剩下知識,金錢能量跟知識能量,常常是對立的,因為有了太多的錢而輕視知識,在貧困的時候就重視知識,而在大陸圖書館都是座無虛席的,學生都充分運用。正因為這樣的生活背景,大陸大學生多有不錯的思辯訓練,當他們有機會看到更大的世界時,他們的學習效果一定會倍增。
台灣
台灣的大學生,早已被教育制約與僵化了,因為台灣的環境無形中使我們的視野縮小,台灣教育在乎紀律而忘了創意,而舒適的環境也使我們比較無法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台灣學生只看的到具體的眼前的事物,例如只求拿到文憑,卻看不到潛在的危機。我們不應爭長比短,應看對方的優點來讓我們學習,加入新的元素,不該一昧只追求流行,譬如哈日哈韓,而無學習,我們也可主動積極的去創造可對別的文化認識的方法。
 造成兩岸學生差異的原因
 環境因素
夏老師表示,大陸地方大因而不同文化的寬容性也大,視野因此更為遼闊。城市偏國際化,某些都市因曾被殖民而具有國際性格,例:東北城市、上海、福建。馬老師的意見是,我們的學習權益比他們更多更好,但我們並沒有好好的去運用這種權益,他們也在急起直追,北京圖書館的新館、上海新蓋的圖書館規模,都超過我們的中央圖書館。但就軟體制度而言,並沒有台灣靈活,我們資訊來源的取得比他們容易,我們的網路不受限制,他們受到政治的限制,網路上有些東西他們拿不到。再者大陸資源分配沒我們富足。台灣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環境。我們的學生出國旅遊交換學生的機會較多。但是他們的名校擁有比我們比例要高的專業講師,一生專職做研究的講師。對大陸學生而言,若就讀名校,家庭經濟負擔重,因此他們非常珍惜求學機會。大陸學生所擁有的錢不多,外來誘惑也少。自覺性高。年輕人急欲擴張能力,因為沒有錢,錢與知識常常是對比的。我們取得留學的資金比大陸要方便的太多了,他們到外面的是藉去廣增見識的機會並不多。我們中文的資源沒有大陸多。我們的傳播科系仍比大陸好,這是政治因素所造成的。當大陸一開放,他們的潛力是有爆炸性的。
 政治因素
文化學術潛力豐厚,只是在政治運動的災難的裡暫時被掩埋,這些條件一但消失而開放,將會潛力無窮。大陸正持續開放,最近要開放資本家成為共產黨員。高級領導階層對學術的重視。
 人口競爭
馬國光老師表示一胎化政策對大陸的未來造成非常重要的影響,一胎化使得傳統的倫理關係有了改變,每一個家庭子女教育的問題受到重視的程度超過以往,城區和鄉村的差距大,北京上海這種富庶大城市對兒女的培養和投資超乎我們所能想像。在大陸有些地方並沒有執行一胎化所以一胎化並不是全面的,但是一胎化的那一代小孩已經進入大學,傳統也因此開始改變,教育因此受到很大的重視。夏老師也認為大陸因人口眾多,學生競爭更為激烈,壓力更大。
 教育制度、家庭教育
夏老師指出,大陸政府在教育資金運用上,全世界競爭的重點大學,與普通大學的區分已經很久了,而台灣的重點大學區分並不明顯。馬老師表示,台灣的學生若不出國留學,想有很強勁的世界性競爭力的機會並不大。大陸可聘請國外的優良教師,針對個別教師來付薪資。大陸名校可達世界級水準,因此大陸大學生畢業後,不太需要出國深造,只需留在國內做研究,另外,前往大陸的留學生數量也驚人。大陸翻譯人才非常完整,可以快速翻譯各種典籍。許多名校和全世界建立許多的橋樑,這些網路比我們要蓬勃,訪問學者也不斷。大陸名校入學制度,按照現有的學校裡面,哪個省哪個市學生的比例來分配名額的,對某些偏遠的地區來說名額很少,大都市的名額機會較多,人口密度高造成激烈的競爭,不表示因為名額多使得素質鬆弛,他們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但並無從有到富,他們對於改變自己的焦急,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變成高度開發國家中,開始鬆懈的一代,他們仍極力向前努力奔跑,這落差非常大。
 台灣學生的優勢
夏老師認為台灣社會發展到一定成熟的地步,大部分的學生有一定的品味。例如選舉帶給我們民主觀念,我們潛藏著一些因子,有最基本的素養,卻沒有更進步,並因此自大,將使自己成為井底之蛙,要有自覺才能了解自己的優點。
 口傳系的優勢
夏老師認為不要覺得口傳可以保證你學到什麼,要有積極的態度,口傳系提供學生的角色、學習的環境,但是我們也可主動向外取得更多的資源。語言是藝術,而藉著口傳系所給的東西,我們可以體驗更多,改變自己的行為及視野。優勢是存在於個人,只有以積極的態度去培養自己獨特的能力,這才是自己的優勢。雖然因為世新口傳系,是台灣第一所口傳系,而較容易因別人的好奇,而獲得工作機會,但是個人優勢不能保障團體優勢,團體優勢有待個人去證明,我們必須自我證明優勢。正因為世新口傳,為台灣第一所口傳系,所以有相對資源,有很多人願意合作,師資也相當年輕,系上的向心力強,老師和學生都共同關心本系,師資、系上讀書風氣和同學間的次文化都有蠻不錯的風氣。
 對口傳人的建議
夏老師建議我們應意識到自己獨特特質,也需要自己去證明,而不是只靠前人的遺產,或老師們的作為來撐招牌。希望我們以口傳為榮,有一天口傳以我們為傲。最後夏老師特別叮嚀,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最能夠改變自己的東西就是自我要求,自我要求嚴格的話,我們的所學都會有一定的程度。
馬老師則希望兩岸的學生,做良性的競爭,不要把對方看作敵人。能夠善用我們的資源,用功讀書思考,不要管太多的外務。建議我們有機會去大陸校園看一看。在大陸可以只以中文作研究沒有困難,但在台灣以中文作研究卻有很多的困難。台灣的學生應將英文學好,因為很多資源都是以原文書為主。
對於未來競爭,大學生應不斷增加本身的條件,將自己的視野擴大,對於兩岸的競爭也要抱持著互相學習、互相成長的態度,不應過於自滿及妄自菲薄。

[專題]吸煙問題是誰的責任-談校園禁煙


【 記者李慧君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校規規定校內全面禁菸,法律明文規定在公共場所下禁止吸煙,為何仍有不少人違反這項規定呢?是教官沒做好督導的責任,還是同學們自己的責任?
根據學生手冊學生輔導與獎懲要點第二章,獎勵與懲罰第二十一條指出,在校園內吸煙經勸告仍不聽將予以申誡。一位受訪同學表示,教官對校內吸菸的同學,沒有明顯處罰方式,才造成吸菸的同學繼續吸煙。而生輔組胡銅鐘教官對於抽煙同學所做的規勸,為給予口頭上的警告,如此的作法是考量大家都有自主能力,會為自己行為負責,所以規勸的目的是讓同學有反省的空間。至於政府明令公共場合下禁止吸煙,胡銅鐘教官表示,公文尚未公佈,對於此件事無法做任何的回應。
對於煙蒂隨地亂丟,一位吸菸同學表示,校園有清潔人員清掃,所以不會造成髒亂;另一位吸菸的同學則認為,既然吸煙就應該負責維持環境的整潔;而新聞系王同學表示,在R棟的花圃中,曾看過裝熄煙的沙子的寶特瓶,或是I棟大樓備有空的花盆熄煙。其他受訪同學都表示,看到亂丟煙蒂的同學,不敢上前指責,只會白他一眼、將煙蒂拾起、罵在心理,大家均表示只有遇到熟人,才會上前告誡他,最終原因是怕被吸菸的同學毆打。生輔組胡銅鐘教官聲明:「有看過煙灰缸,但無法得知誰放置的。這不是只有教官負責,這項問題是全校師生共有的責任,教官只有10個人,並不能做任何大改善,所以也是感到很無奈。」
對於如何有效減少吸煙同學的具體方案,口二甲許同學建議,拍攝同學吸煙情況,供大家觀看;而口二甲甘同學表示,罰吸菸者勞動服務;平傳系魏同學則認為,吸煙者自己要能自律;公傳系周同學覺得,這是執行上的困難,因為只要有禁止,同學就會反對,如何找尋施行這項命令的人,就是一大難事;口二甲尚同學則建議,校園內應設置吸煙區。教官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是,有很多方案可解決,但最有效的具體方案,至今尚未提出來,對於同學的想法,胡教官說,這是經費上和執行上的困難,大家要自我規範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受訪同學也表示,基本上大家都已經滿18歲,吸煙不構成犯法,所以不能強制同學禁止吸煙。但只要吸菸的同學不妨害到別人,又在非密閉式空間吸煙,基本上是不能禁止同學有吸煙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