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2

[專訪]溫偉群老師-一探口傳究竟

記者游旻峻、賴翰黃奐臻整理報導 
  
        許多口傳新生或許都會懷疑,口傳所學除了溝通之外,事實上課程涵蓋的非常廣泛,是否會有所學不精的缺點,而對於身處於臺灣唯一系所的口傳人,具有哪些優勢?未來的方向又在哪裡?因此口傳電子報專訪到溫偉群老師,為各位同學一探口傳究竟。
溫老師指出課程涵蓋範圍寬廣並不是只有口傳,是許多傳播系所都存在的特性,而這也是一個優點,所學若非常專精也就相對狹窄,這也會造成出路單一化。而口傳雖廣但基本上在溝通、談判、演說辯論等方面卻是別系所望塵莫及的專業,且學生們可往自己的興趣發展,再藉由口傳技巧為自己加值。
接著記者們問到,世新的廣電、新聞這一方面的系所歷史悠久,在社會上赫赫有名,而口傳成立十年,相較於此,口傳有何優勢﹖溫老師表示,廣電新聞系所的確學到一些所謂技術,但是往往在新聞或廣播電視圈,能站到主播、主持人的位置,卻幾乎都是憑藉著口語傳播的技巧。
至於口語傳播在社會上並沒有直接對應的工作,這是否會造成畢業生面臨失業的問題﹖溫老師表示,太多的系所是沒有所謂的直接對應工作,例如文學院中的哲學系宗教系、理學院中的數學系化學系等等,有許多的系所都是如此,而如果唸大學的目的是確保有工作,那很多系所恐怕都要廢掉了!口傳雖無直接可對應的工作,但是所學與傳播息息相關,而商業界也需要具有溝通、演說、談判的能手,因此口傳的發展反而是無限寬廣的。
最後溫老師建議口傳人,首先外文能力是很重要的,不管是自身研究學問時有許多資料都是原文,而在職場上也有許多地方需要用到英文第二必須不斷吸收新知,包括閱讀報章雜誌、新聞時事論壇等,這是作為一個傳播學生的基本功夫,以提昇自己的競爭力。
 

[專訪]行行出狀元-口傳人談口傳行業

【 記者黃鈺婷採訪/黃奐臻整   理報導 】
   
延續上學期系週會的主題,於三月五日下午兩點十分舉行的系週會,再度以「行行出狀元-口傳人談口傳行業」為題,邀請到現任高雄市市議員趙天麟、國立台灣博物館推廣組解說員薛誼如、經濟日報採訪中心記者黃仁謙,以及年代新聞新聞部記者溫惠敏,在大禮堂向口傳人分享他們的經驗。

首先趙天麟針對他從口傳投入政治之路詳細的加以描述。他表示因為口傳的背景使他在政治之路上很吃香,尤其曾經因為談判方面的專才而被派遣到中國大陸,在談判桌上順利的達成任務。從學生時代就投入政治領域的趙天麟期許口傳人能認清自己的興趣,利用在學期間就要好好培養,為將來鋪路。

接下來,薛誼如則描述了她一度想投入教職不成,而意外的在博物館中找到自己一片天的過程。雖然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行業,然而口傳人可以利用在校期間曾經學習過的多種課程應付此種情形。薛誼如強調面對形形色色來博物館參觀的群眾,此時演講學所教的就可以派上用場,在分析聽眾之後,面對不同層級的聽眾,薛誼如會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最清晰的方法,讓來博物館參觀的民眾都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瞭解。

而黃仁謙也向口傳人分享他在大學四年的收穫以及之後對自身的影響。他說,在大學時代,口傳系教導他了如何在面對群眾時表達自己的能力,以自己在當兵的時候為例。有一個職缺,有一個人與他同時競爭,但在口傳系這四年的訓練之下,就如同之前所言,利用了過去所學到的知識與理論,將自己的能力完全表達出來讓長官們知道,進而獲得賞識,得到了這個職務。

最後溫慧敏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描繪出口傳人不只在各行各業都可以有出色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口傳人一定都要培養出一股不服輸、不向惡劣環境低頭的勇氣。溫慧敏描述當初主管竟將她一個完全不懂報表等財經方面的新人,分配去採訪財經新聞,雖然又是一不同領域的挑戰,然而溫慧敏依然秉持一貫的熱誠,藉由每天閱讀大量的財經新聞,成為一個稱職的財經記者。

身為口傳人,由於沒有直接應對的職業,所以使得很多口傳人雖然人在口傳卻常常為了將來未知的出路焦急,然而,聽過這一次優秀系友的演講之後,能夠幫助更多對未來感到渺茫的口傳人,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專題]推甄專欄

【 記者李長瀚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三月份,世新大學各系所展開推薦甄試入學的第二階段考試,而口傳系也舉行了第二階段的口試。這次的面試,將要在通過第一階段的三十八位考生中,錄取二十二位即將在今年九月入學的口傳新鮮人。
關於這次面試的內容,高分順利錄取,目前就讀台北市立大同高中的陳佩君同學表示,這次面試並不困難,所問的題目都是從自傳中延伸出來的,自我介紹、個人興趣的深入探討、簡單的英文面談……等,題目算是相當生活化,而藉由這次的面試,也讓她對整個口傳系,不管是同學、老師、風氣等各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次參加推甄面試的老師有黃鈴媚主任、江忠信老師、馬國光老師及沈錦惠老師。針對推甄的制度,沈錦惠老師表示,因為錄取二十二人的關係,是世新各科系推甄錄取人數中最多的,因此可能會給高中生一種很容易就可以考上的感覺。沈老師說,本來是希望能不滿額錄取,但礙於招生簡章上未加說明,所以才無法實行,這方面在明年應會附註不滿額錄取的相關規定。
對於透過推甄這個管道錄取的學生,有些老師指出,其實他們在往後的表現,有時是令人失望或是不及考試分發進來的學生的。關於這一點,沈老師則認為不可一併而論,每一屆的學生都有他們不同的特性,應該綜合學業成績及其他多方面的檢視,如果只用分數來評斷一個學生的表現,未免太過狹隘;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一個學生的本分是什麼?或許學生在成績上沒有展現出來,但是,透過考卷和各種方式,讓學生表現平時的努力,是老師們一直努力的地方。
對於這次來面試考生的整體印象,沈錦惠老師表示,很多同學在自傳上強調自己的口才很好,但是,何謂口才好?不是耍耍嘴上功夫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具備內涵及誠懇的態度,許多同學都對口語傳播只留於表達形式方面的認識而已。
對於日後想使用推甄方式進入口傳系的同學,沈老師希望考生能在面試時,將自己的內涵表達出來,但這不代表擁有很好說話技巧的學生就有絕對的優勢,口傳系要的不是一個能將一句話用20種不同方式表達出來的學生,而是一個態度誠懇、沉穩且具有內涵的學生,只要具備基本的表達能力即可。除此之外,能說流利的英文、擁有演講或辯論的經驗,並且將資料整理整齊,都有加分效果。

[活動]口傳窮嘶盃 眾「星」雲集

[記者彭允葳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窮嘶盃」向來是口傳系一年一度的歌唱盛事。今年這項盛事的決賽在三月十六日(星期日)於衣蝶二館旁的D&D舉行。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個人組由二年級的王筱媛獲得冠軍,團體組則由一年級組黃彥穎、李國民的友情對唱拔得頭籌。另外,最佳人氣獎由廖永祥獲得,而蔡涵妮則在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得最佳服裝造型獎。
口傳系窮嘶盃初賽,是由每位參賽者進入系學會辦公室演唱,經過篩選後決定進階決賽的參賽者。因此,決賽的參賽者都是打敗了眾多對手才有機會站上D&D的歌唱舞台。
        「窮嘶盃是每個口傳人每天朝思暮想、連作夢都想來參加的歌唱比賽…...」在主持人李沛穎、張家瑜的介紹中,口傳系年度歌唱比賽之總決賽正式開始。首先由上屆冠軍得主開場,先演唱了一首示範曲。接著,團體組大四代表由鄒佩如、羅舜怡合唱張惠妹的「真實」,大二代表趙洵、洪小婷深情對唱「戀愛頻率」,大一代表黃彥穎、李國民則合唱了「有你在身旁」。大三因無代表出賽,因此由兩位主持人化身為大三代表,合唱老歌「我要你」。
而個人組參賽者不僅演唱歌曲,還帶來許多才藝表演,炒熱現場的氣氛。例如廖永祥除了模仿吳宗憲的唱腔演唱「患得患失」,還另外和許雅婷表演「少林足球」的搞笑片段;而甫參加世新母語歌謠比賽獲得歌謠、說故事的雙料冠軍得主侯雅婷,則另外演唱了一段台語歌謠;賴翰俞也透過模仿王傑的歌聲獲得滿堂彩。
成績揭曉後的空檔時間,即開放給聽眾現場點歌演場,在會場亦提供飲料、點心等供聽眾們享用,在享受聽覺饗宴的同時也滿足了口腹之慾,可謂是主辦單位的貼心巧思。
本屆評審是由知名歌手以及著名音樂家擔任,個人組評分標準為:歌唱技巧25%、台風25%、音色20%、聲音情感20%、音質5%、歌曲熟悉5%。團體組評分標準為:默契20%、台風20%、整體20%、歌唱技巧20%、聲音情感20%
在短暫的休息過後,邁入本屆比賽的尾聲,緊張的成績公佈時刻終於到來。在眾人的屏氣凝神之下,團體組由大一代表黃彥穎、李國民獲得冠軍;而個人組因人數眾多,因此造成第三名同分的現象,分別是:第一名王筱媛、第二名陳志榮、第三名楊明剛、黃彥穎。另外,最佳人氣獎得主廖永祥,最佳服裝造型獎則是由打扮清新的蔡涵妮獲得。
 

[專題]讓你的英文「沉浸」一下

[記者彭允葳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短短四年大學生活,是許多人一生中最燦爛快活的一段時光。大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和需求來選擇課程,也可以自行安排時間參加各種活動,藉此充實一番。當然,在台灣邁向國際化的種種需求之下,許多人也要為畢業後的工作謀生路,因此學習英文便成為現代大學生除了本科知識以外最重要的謀職工具了!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花錢到補習班學英文,那麼如何利用學校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做最省錢、最便利的學習英文管道呢?
不知你是否有注意到去年10月在言論廣場出現一個稱為「英語沉浸園」(English Corner)的所在?也許你早就發現了,但卻因為不了解裡頭的環境而未曾踏出第一步吧!以下的報導或許可以增進你對它的了解,進而走入這個學習英文的沉浸園。
英語沉浸園(English Corner)於去年1020日正式開幕,由語言教育視聽中心所維護,主要是為了提供豐富的資源供學生主動參與並加以利用,讓學生透過與外籍老師面對面以英語溝通的過程,增進英語能力。當然,英語沉浸園還有其他資源可以利用,譬如「上網區」有全新的電腦設備可讓學生自由上網學習;「雜誌區」有各種英文雜誌可供閱覽;「和室視聽區」提供影視器材讓同學使用;「圓桌區」則是外籍老師與學生共同討論的地方。此外,沉浸園安排了四位外籍老師「坐鎮」,幫助各位學習正確的英文。
若是你每天有太多事情要忙、社團活動多采多姿,根本沒有時間到實體的英語沉浸園充實自己的英文能力,校方還有由數位影音暨網路教學中心所提供的線上學習管道「網路英語沉浸園」(Web English Corner,簡稱WEC)供學生隨時上網利用。網路英語沉浸園擁有「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英語學習環境,透過遊戲、影音、動畫、文字等形式表現日常生活中與我們切身相關的事物,拓展學生的文化及國際的視野。其主要項目有:校園美語2002、解讀世新系所、商用英語學程、全民英檢、世新PEOPLE、專題演講、語言與文化、IDTV數位電視、JUST POST IT(建構中)及JUST GAME IT
台灣走在國際化的潮流中,如何提昇語文競爭力是每個現代人都必須思考的,在擁有如此豐富資源的世新校園裡,更應該好好把握這個主動學習英文的機會,找個時間「沉浸」一下吧!
]

[專題]平面媒體寫作專欄

[撰寫:王美純   修改:馬國光老師]

在學習的兩難中尋找出路——建構式數學
題目很像學術論文,比較好的方法可以是「建構式數學有出路嗎?」之類的方式來表達。以及「建構式數學是不是救命丹?」也可以自已想一想。
前一陣子(可刪)媒體、政府與社會大眾皆不斷討論有關教育改革的議題,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是「建構式數學」與傳統數學之爭。針對這兩個數學教育的不同派別,各方人馬自有其不同主張與論據,而主要可劃分成以下(可刪)兩種立場,其一是反對以建構式數學作為教育主流,更甚進一步主張回歸到傳統的數學教育者,另一個立場則是支持、捍衛建構式數學作為教育主流的必要性。通常總是把正面的立場先說,然後說反面的,所以上面的兩種立場可以調轉過來。
雖然對建構式數學的觀點有兩種不同的分歧,但,上述兩種觀點是否必然對立?有沒有取得平衡、互為增補的空間?……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選擇支持其中任何一個立場之前,所必須先思考的要先想清楚的。
揚棄標準答案、重視思考過程的多元性……等,是現今教育的主流思維,也符合建構式數學的思考。「建構式數學」指的是建構取向的教學法,強調學習不是一種被動的複製活動,學習者本身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扮演一個最根本且主動的角色,並從中建構、組織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認知結構。基於這樣的理念,建構式數學教育強調經驗、思考方面的理解,不鼓勵死背,因此,傳統的演算能力(包含演算結果的正確度、演算速度……等)不再受到重視,而是著眼於求得答案的思考過程為何。然而,這種教學方式在施行後,卻也引發了不少的問題,如師資無法配合,學生數學能力下降、家長無力協助孩童學習……等。各種問題幾乎都是導因於以建構式數學的思維。作為教育主流所衍生的,因此亦有人主張回歸傳統的教育模式。
然而,教育方式的選擇並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建構式數學強調經驗操作的學習方式(例如1+1=2的抽象運算,替換成具體的事物來思考),這一部分要說得更清楚些,因為事涉專業,讀者無法從那麼簡單的陳述中得到概念。作者不能因為解說可能像論文就省略了這一步的工作,卻也不可真的像論紋,總是要得深入淺出才行。對於在基礎教育裡初接觸數學的學童而言,確實可以幫助他們更輕易地進行理解。但,有了基礎的理解之後,接下來該進行的則應該是記憶與不斷地運算、練習,以期熟練之後,能向下一個進度繼續推進。否則,若只是長時間停留在理解 1+1=2有多少個可能的算法上,對學習的進度而言,可能是不必要的停滯。後面的這一句寫得很有說服力。
再則,(可刪)建構式的學習其實是思考方法上的訓練,在學習的初步階段就接觸這樣的思考,對學生而言不見得是適合的。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指出能否指出是那裡的根據?重要的論點就是要說得清楚才行,人類的學習是有階段性的,而屬於建構式的認知取向之學習,其實是較後期的,而且,這樣的學習必須奠基在對於整個架構上已經具備了()基礎的認識。
以歷史的學習為例,對同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解讀、評論可以是十分多元的,甚至,了不起的思想家們還可以去顛覆、解構人們對於歷史的詮釋角度,然而,解構的前提必須是對於整體架構有深入的認識與了解,若對於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參與的人物等都搞不清楚了,更遑論進一步去分析、評論。因此,建構式教學其實不必非得在基礎教育施行不可,它可以作為基礎教育的輔助教學,而更進一步的建構式思考則不妨納入高等教育的學習,因為到了那時候,學生們對於知識的體系、架構已有了較通盤的認識,在此前提下進行深入思考也才能使思考更多元、深入與周延。建構式數學還是建構式思想,這兩者並沒有明顯的分際,於是就造成了混淆。在此,發現了問題不在於如何作文,而是如何的思考,要是處理得比較有層次,就會好得多。如此的訓練,是在作大綱的時候就要學好的。看來建構式思想應該是討論的主題,那麼,在文章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先說出來,後來的文字圍著這個題目,也就不容易混亂。
教育的問題茲事體大,它所試驗的對象是「人」,因此,幾乎不能容許任何的閃失。以上的說法很明確,卻還可以把如果有了什麼問題就會有什麼後果也表示出來,言語就會有力得多。而對於教育方式的思考也不應流於簡單的二元對立,應該(可刪)多比較各種的可能性,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彼此借光參酌,尋找出較合適方式,如此一來,或許我們可以逐漸在看似兩難的困境中,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
後的這一段的問題是,主題已點到了,卻依然沒有說得很清楚。作者的意思應該是要說:其實用不著那麼二元化,多元的學習應該是教育當局採用的政策。意思已經到了,只是應該還要說得更加明白要知道,看法與表達是兩回事,表達應注意到隨時把讀者放在心裡,而不是只是想要寫一篇評論而已。如果心中有讀者,很多的說法也就會自然的調整了。
 
說明
紅色部分是老師主要的批改內容
褐色部分是標明整個段落在思考上未做出清楚的釐清與整理
藍色部分是馬國光老師用以註明字詞上的刪減或增補替換
橘色部分是註明歐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