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3

[專題]藝術?? 異術?? ﹝一﹞

[記者吳多邦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由於寒假的來臨,口傳電子報特別製作這個專題,為大家介紹一些展覽場館以及目前正在進行或在年後即將開始的展覽,讓各位同學可以妥善利用假期,除了利用過年養一些肥肉以及拿一些紅包之外,還可以增長一些屬於自身的人文氣息與智慧。
本期所介紹的兩個展覽場館分別為:台北市立美術館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於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正式開館。位於台北市北區圓山。作為台灣首座現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從規劃開始,具有高度的理想與目標,就功能上而言,舉辦同時策劃當代藝術展覽,蒐集、典藏台灣地區美術發展之代表性作品、研究美術學術、推廣美術教育以及推動國際交流,以期對內使市民生活與美術館結合,對外促進台灣的美術發展使能與國際美術潮流齊頭並進。
為迎接風貌多元的當代藝術展覽,美術館本體建築規劃以多重組合的空間形態,豐富藝術創作的表演舞台,提供無限可能的展覽場域。一半以上建築量體地下化,加強美術館與公園間的對話關係,以立體架構,組合出豐富的空間形態。方型視窗延接四周景緻,與外界山巒、水流、高架快速車道、建物群、行人等構成內外互映的情境空間,極富國際都會之時代特色,是從二十世紀跨越至二十一世紀,從現代走向當代的現代美術館。
北美館本期的展覽當中,本報特別要介紹的是兩年一度的台北雙年展(展覽日期2002.11.29~2003.3.2)〈台北雙年展〉自九八年以來,已成為北美館所舉辦的重要國際大展。本屆邀請西班牙國際策展人巴特繆.馬力(Bartomeu Mari)與台灣策展人王嘉驥共同策劃。雙年展主題〈世界劇場〉(Great Theatre of the World)取自十七世紀西班牙被譽為「神學劇場」泰斗的沛卓.科爾德隆(Pedro Calderon de la Barca, 1600-1681)之同名喜劇。以〈世界劇場〉為名的動機與緣起,主要是針對二十世紀後期以來,國際藝術由原本形式、表現、純粹至上的現代主義美學,日益朝向跨領域與跨媒體發展的現象,提出積極的回應和對話。而晚近幾年來的國際當代藝術發展,藝術家逐漸大量使用劇場、戲劇、錄像、電影、聲光、音效以及新媒體等元素,來進行創作。從而,使得傳統以至現代主義時期以來的雕塑、繪畫、建築等藝術形式,得到極具嶄新創意的開拓。〈世界劇場〉的策展理念之一,即是希望提出有系統、有見地的策展論述,透過邀請多元而富於思維變化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來為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當代藝術,提出一個具有前瞻性和未來意義的指標與方向。
 
資料來源:http://www.tfam.gov.tw/ 台北市立美術館

[專訪]來自風城的辯士﹝二﹞

【 記者黃鈺婷採訪/黃奐臻整   理報導 】   
 
本次賽事的另一位最佳辯士也是來自於新竹高中的李冠德同學,李冠德同學在演辯社擔任社長的職位。記者問到他是何時開始接觸辯論,李冠德說,他剛接觸到辯論是在高一。那時演辯社舉辦了新生盃辯論賽,於是找了林聖崴組隊參加比賽,接觸後覺得蠻有趣的,然後就進入演辯社。
 
而問到這次奪得冠軍的感想以及本次賽事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賽時,李冠德說,這次比賽能拿到冠軍要感謝所有教導並支持他們的老師及學長。
 
在整個比賽過程裡,印象最深刻的是與師大附中的比賽,感覺上雙方的論點打成平手不相上下,而且評審有多達十多人,因此當主席在唸評分單時每個人都十分緊張,幸好幸運之神眷顧他們,讓他們直接前進到與金陵女中爭奪冠亞軍賽。去年曾和金陵女中交過手,但是輸了。因此今年能在舍我盃再度交手,心中是既緊張又興奮,不過終於一雪前恥,獲得這次的冠軍。
 

[專題]“修”無不克

【 記者黃繼緯、鍾啟明、王文吉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口傳人一提到修辭學總有莫名的恐懼及挫折感,因為曾經唸的死去活來卻不知道日後是否會派上用場。而修辭學是口傳系大二的必修課,相信修過這門課的同學對沈錦惠老師一定不陌生,因此口傳電子報這次為大家採訪到口傳系沈錦惠老師。
西方早在兩、三千年前就有修辭學影子的出現,這是沈老師對我們提出有關西方修辭學的簡短描述。沈老師更詳細地提及,由於西方修辭學的前身可算是哲學家的思維和表達理論,其中著名的哲學家有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等等,他們使用的修辭理論比較生活化,注重於思想的層面,但是後來基於宗教等因素,這悠久的修辭傳承輾轉地傳到了美式的文化中,他們恪遵地讓修辭學這方面的傳統繼續下去,但發展的方向已不同於原本的模式。
沈老師感慨的說,雖然修辭學經過不同文化的恪遵、承襲,但後來的發展很有可能因為文化的不同,無法達到原創者的感覺,就像寫一個故事,作者基於某些理由無法完成整個故事情節,後來完成的作家就有可能無法感覺到原著者的思考邏輯,而讓故事本身失去了原味。
西方的修辭和中式的修辭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中式修辭學比較生硬和乏味,其實這只是我們現代人的看法,沈老師逗趣的說,如果她來教中式修辭的話,恐怕能吸收的人更少,這也是為什麼她會選擇西方的修辭學來做同學的教材。
至於同學們在課業上的困擾,沈老師表示,同學們可以多向老師請教或是和同學彼此討論,其實課程的難度是經過老師慎重考慮才選擇的。也有同學反應,似乎老師比較喜歡選用原文書,沈老師說,她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基本上她對學生的英文程度很有信心,更何況有許多中譯本都無法表達出原文的意涵,如果選用中譯本恐怕同學讀起來會更有挫折感,這也就是文化上的差異,其實從一些翻譯小說,不難發現翻譯過的書籍和原文有很大的出入。
既然修辭如此的高深莫測,我們會在生活中發現它的蹤跡嗎﹖其實在系上就有很多關於這門課的實務課,演講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原來修辭學是所有口傳系課程的基礎,只是如何在不同的領域應用修辭就要憑個人本事,至少它對於溝通一定會有所影響,它的影響可深到朋友間的相處默契,也可淺到正確地向人表達自己的意思,縱合以上的種種,可以發現到修辭學對口傳的課程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修辭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學習過程中好好地紮穩基礎是有絕對的必要。老師期勉我們口傳的同學要把學業照顧好,日後也才會有一批批的人才為大家服務和效勞。

[專訪]沈錦惠老師-漫談求學歷程的思考與抉擇

記者黃敬婷、黃珮慈、林盈秀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在求學的階段,往往,我們會面臨許多的思考與抉擇。要修習什麼樣的課程?要選擇就業或升學?自己的定位在哪裡?……等,種種的問題都等待著答案,因此,本期的電子報為大家專訪了系上的沈錦惠老師,請她提供自己的意見與經驗來與大家分享、共勉。
沈錦惠老師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傳播學博士。在談及為何會選擇這所學校就讀時,沈老師表示,她比較喜歡歐洲的學術環境,然而,會去荷蘭唸書並非完全出自於自己的選擇,畢竟人生中的許多際遇與自己的選擇是難以完全謀合的。沈老師在大學畢業後就申請到研究所了!但,當時由於家庭、戀愛等因素而無法成行,於是便先投入職場,並且結婚、組織家庭。後來師丈因工作被派遣到荷蘭,而一同前往的她便把握了這個機會在當地繼續進修。沈錦惠老師表示,雖然先選擇就業,但,由於她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書本,仍是不斷地在自修,因此,要重新回到學生的身分去唸書也比較容易些。
       談及在荷蘭的求學經驗,沈錦惠老師表示,她很喜歡歐洲歷史文化氣息較為濃厚的氣氛,這樣的氛圍下,在對事物的看法上亦比較能兼容許多可能。「容忍」這個詞在中國人聽來是比較消極的,但,在荷蘭「容忍是一種精神的優良典範,例如:在荷蘭的某個車站前,有一個手做合掌狀的雕塑,該雕塑主要在紀念一位黑人因為他的膚色而被殺害的駭聞。這類事情在美國或世界上其他地方常常很普遍地發生,甚至被縱容而視為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荷蘭,這是一件大事。這件事讓整個社會有所反省,進而警惕、期許自己。再則,或許是因為荷蘭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較低的地勢,往往會有水患,而水來的時候,哪怕是不同膚色、種族的人都必須一同抗水,就算彼此有仇,當大自然反撲時也成了一家人。這種長期抗水的經驗,讓他們覺得人際之間尤其需要寬容。因此,在許多重大公共工程的決策上,荷蘭也不會因為執政黨的不同,而使得許多影響整體環境甚鉅的政策搖擺不定,只要有共識,大家就會不分彼此合力完成一件對大眾有益的事,這就是一種寬容。
       沈錦惠老師非常喜歡文學,也想從人群中體驗出一些道理,因此,她抱著這樣的心態接觸社會科學,也因為在工作之餘接觸社會科學,所以選擇了與傳播相關的道路。沈老師說,有些學生會覺得傳播沒什麼內涵,因為它不是一門古老的學術,不像哲學、社會學……等,而且很多領域也都可以跨足到傳播這裡來。或許有些人會問:「傳播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對於此一疑惑,沈老師認為,傳播是一個「交會口」,如何看待這個領域就決定了它未來的走向。有些人覺得傳播就是媒體、語言,可是社會學也管語言、媒體;媒體是社會現象,而語言是人類現象,但是我們「口語傳播」兼容二者,就這點來看,我們的內涵更充實。因此傳播就像是一道「溝渠」,需要自其他領域借光,並加以匯流、探索、整合。今天從外界吸收營養,而後又因為我們的發現而回饋給其他領域,這樣的反省是每個不同的領域皆會思考的問題。
       傳播、溝通在每個地方都存在,因此,不要急於從學術中找尋認同感〈identify〉,應該先找到一個棲身地,但也不要畫地自限,這是學習傳播的最佳取徑;由於只學傳播是不足夠的,所以傳播不可能被孤立。也因為沈老師這樣看傳播,覺得自己站在交會口上,因此,所看見的風景也與其他地方看到的不盡相同,有更多往其他地方發展的可能性。
       沈錦惠老師在世新教書有一段時間了,她認為台灣的大一學生彷彿像個高中生似的,過慣了被約束的日子,極度渴望自由,這種現象大概要到大三才會改變。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人不清楚自己為何要念大學,也尚未找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台灣的大學生同質性很高,而國外的大學生年紀偏大,這可能與環境的差異有關,只不過國外的學生有較多的心力思考自己到底該做些什麼,鮮少在意父母或其他人的滿意程度,這點實在是值得大家去省思、探討的。
       或許,許多人在剛進入口傳系時,對於自己的未來會略顯惶恐。但沈錦惠老師期勉同學們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循序漸進地去接觸、體驗學習傳播所帶來的思考、創意及理念,如此才能劈荊斬棘的找到自己獨一無二、天下無雙的位置。

[專訪]口傳學生優秀表現 三之一 —— 黃逸丰

[記者王紀友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在九十一學年度上學期由語言中心所舉辦的校內英語演講比賽中,口傳系果然不負眾望,一舉包辦前三名。這次比賽是採取即席演講的方式進行,每位參賽者只有十分鐘的準備時間,總計參賽人數為二十名。而口傳四乙的陳立書、口傳四甲的王齊賢及黃逸丰,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分別奪下了第一名到第三名的殊榮。
大家或許會很好奇,他們三人到底是憑著哪一方面的優勢及過人之處來贏得最後的勝利?因此,口傳電子報特地對此進行一系列的專訪,請他們提供自己的經驗與建議來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為大家訪問到現為口傳四甲學生的黃逸丰。
黃逸丰表示,口傳系本身就有很多上台報告的機會,這無形中訓練了她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再加上自己對於語言的熱愛,並選修英文系的相關課程,這些因素都使得她打下了較好的基礎。當然,平時閱讀空中英語雜誌進階級來加強自己的英文實力,及印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作為補充講義也是學習的不二法門。
除此之外,口傳系上亦有許多與演講相關的課程,例如:口語英語、演講學和辯論學等。先就口語英語來說,這樣的課程其實是一個用來訓練自己說英文的勇氣的好方式。同時,黃逸丰表示,盡量不要寫稿來侷限自己的思考,再則,也應該避免背稿子,以免背錯一句就不知道下面要接什麼了。而演講學則是比較著重演講所要達到的目的及內容鋪陳等方面,演講者的目的要明確,是以告知或說服為主要的訴求會決定演講的內容,而演講的內容則是要紮實,切忌不要虎頭蛇尾,結尾要強而有力。此外,辯論學對於臨場反應能力的訓練也很有幫助。
黃逸丰認為,「什麼事都要勇於嘗試」是這次比賽結束後最重要的體驗。唯有透過不斷的嘗試,從失敗中獲取經驗,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實力,永不放棄,如此持續下去,總有一天成功才會是屬於你的。或許這句話有點老套,但歷經大學幾次失敗、被拒絕的經驗,到英文話劇、演講比賽的得獎,自古無場外的舉人,是最能形容黃逸丰現在的心情。

[專題]藝術?? 異術?? ﹝二﹞

[記者吳多邦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位於長安西路上的這棟建築物,原為市定古蹟的台北舊市府,活化再利用後而成立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在國內藝術界長期的關注之下,於民國九十年五月二十七日璀璨開幕,儼然成為台北人文地上的新地標。台北市這幾年來積極讓市內古蹟活起來,讓古老的空間以不同的變貌走進市民生活,進而帶動街區藝術再造,台北當代藝術館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成立,創下了幾項「台灣第一」。它是台灣第一個以「當代藝術」為定位的美術館﹔它是台灣第一個古蹟化身的美術館;在經營上,它也是台灣第一個採公辦民營制的美術館。
        藝術、古蹟、科技,台北當代藝術館成為這三者完美的結合,而這個結合的過程,則是由市府、社區、藝術家及企業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把創意帶進台北、把藝術帶進社區、把科技媒材帶進歷史建築的新生命裡,見證台北人文變遷的老建築,藉由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運作,台北市民將繼續與它一起生活著。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在年後即將開始的展覽當中,本報所要介紹的是水澤、鳥獸與諸神的頌歌--「圖騰大地」瞭望北澳當代原住民藝術(展期: 2003.2.15~ 2003.4.20)
      「圖騰大地:澳洲當代原住民藝術展」為一世界性的巡迴展,自2000年澳洲雪梨當代美術館首次展出後,已巡迴至歐洲各地的美術館--德國漢諾威(2001)、西班牙馬德里(2002.2)、聖保羅(2002)以及紐約(2002),並將於2003年初春來台展出。
      「原住民藝術」與「當代藝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澳洲藝術界在歷經了30餘年的互動討論之後,終於因「圖騰大地:澳洲當代原住民藝術展」於雪梨當代美術館的展現,而奠定其於當代藝術上的學術地位,並拓展了當代藝術的傳統界定及範疇。延續該展的世界巡迴據點,台北當代藝術館首度嘗試展出具獨特風格之當代原住民藝術,除了表現出一股當代美術館實踐多元文化主張的挑戰性作風外,並希望拓展台灣對當代藝術的視野,在這個全球化的風潮之下,對少數族裔的文化意涵及原住民文化與藝術形式有更寬廣的瞭解與包容。
        該展覽是由雪梨當代藝術館延請原住民藝術顧問瓊‧孟丹Djon Mundine共同規劃,基於美術館機構與當地原住民文化的開放性互動交流,進而支持肯定原住民藝術創作的當代美學定位。此展,以來自六種區域的自然環境:一、水澤,二、紅樹林,三、海濱,四、森林,五、叢林,六、平原的藝術創作主題,展現原住民文化與生活環境互映的特質。
 
        資料來源:http://www.mocataipei.org/ 台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