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黃繼緯、鍾啟明、王文吉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口傳人一提到修辭學總有莫名的恐懼及挫折感,因為曾經唸的死去活來卻不知道日後是否會派上用場。而修辭學是口傳系大二的必修課,相信修過這門課的同學對沈錦惠老師一定不陌生,因此口傳電子報這次為大家採訪到口傳系沈錦惠老師。
“西方早在兩、三千年前就有修辭學影子的出現”,這是沈老師對我們提出有關西方修辭學的簡短描述。沈老師更詳細地提及,由於西方修辭學的前身可算是哲學家的思維和表達理論,其中著名的哲學家有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等等,他們使用的修辭理論比較生活化,注重於思想的層面,但是後來基於宗教等因素,這悠久的修辭傳承輾轉地傳到了美式的文化中,他們恪遵地讓修辭學這方面的傳統繼續下去,但發展的方向已不同於原本的模式。
沈老師感慨的說,雖然修辭學經過不同文化的恪遵、承襲,但後來的發展很有可能因為文化的不同,無法達到原創者的感覺,就像寫一個故事,作者基於某些理由無法完成整個故事情節,後來完成的作家就有可能無法感覺到原著者的思考邏輯,而讓故事本身失去了原味。
西方的修辭和中式的修辭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中式修辭學比較生硬和乏味,其實這只是我們現代人的看法,沈老師逗趣的說,如果她來教中式修辭的話,恐怕能吸收的人更少,這也是為什麼她會選擇西方的修辭學來做同學的教材。
至於同學們在課業上的困擾,沈老師表示,同學們可以多向老師請教或是和同學彼此討論,其實課程的難度是經過老師慎重考慮才選擇的。也有同學反應,似乎老師比較喜歡選用原文書,沈老師說,她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基本上她對學生的英文程度很有信心,更何況有許多中譯本都無法表達出原文的意涵,如果選用中譯本恐怕同學讀起來會更有挫折感,這也就是文化上的差異,其實從一些翻譯小說,不難發現翻譯過的書籍和原文有很大的出入。
既然修辭如此的高深莫測,我們會在生活中發現它的蹤跡嗎﹖其實在系上就有很多關於這門課的實務課,演講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原來修辭學是所有口傳系課程的基礎,只是如何在不同的領域應用修辭就要憑個人本事,至少它對於溝通一定會有所影響,它的影響可深到朋友間的相處默契,也可淺到正確地向人表達自己的意思,縱合以上的種種,可以發現到修辭學對口傳的課程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修辭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學習過程中好好地紮穩基礎是有絕對的必要。老師期勉我們口傳的同學要把學業照顧好,日後也才會有一批批的人才為大家服務和效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