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學的階段,往往,我們會面臨許多的思考與抉擇。要修習什麼樣的課程?要選擇就業或升學?自己的定位在哪裡?……等,種種的問題都等待著答案,因此,本期的電子報為大家專訪了系上的沈錦惠老師,請她提供自己的意見與經驗來與大家分享、共勉。
沈錦惠老師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傳播學博士。在談及為何會選擇這所學校就讀時,沈老師表示,她比較喜歡歐洲的學術環境,然而,會去荷蘭唸書並非完全出自於自己的選擇,畢竟人生中的許多際遇與自己的選擇是難以完全謀合的。沈老師在大學畢業後就申請到研究所了!但,當時由於家庭、戀愛等因素而無法成行,於是便先投入職場,並且結婚、組織家庭。後來師丈因工作被派遣到荷蘭,而一同前往的她便把握了這個機會在當地繼續進修。沈錦惠老師表示,雖然先選擇就業,但,由於她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書本,仍是不斷地在自修,因此,要重新回到學生的身分去唸書也比較容易些。
談及在荷蘭的求學經驗,沈錦惠老師表示,她很喜歡歐洲歷史文化氣息較為濃厚的氣氛,這樣的氛圍下,在對事物的看法上亦比較能兼容許多可能。「容忍」這個詞在中國人聽來是比較消極的,但,在荷蘭「容忍是一種精神的優良典範,例如:在荷蘭的某個車站前,有一個手做合掌狀的雕塑,該雕塑主要在紀念一位黑人因為他的膚色而被殺害的駭聞。這類事情在美國或世界上其他地方常常很普遍地發生,甚至被縱容而視為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荷蘭,這是一件大事。這件事讓整個社會有所反省,進而警惕、期許自己。再則,或許是因為荷蘭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較低的地勢,往往會有水患,而水來的時候,哪怕是不同膚色、種族的人都必須一同抗水,就算彼此有仇,當大自然反撲時也成了一家人。這種長期抗水的經驗,讓他們覺得人際之間尤其需要寬容。因此,在許多重大公共工程的決策上,荷蘭也不會因為執政黨的不同,而使得許多影響整體環境甚鉅的政策搖擺不定,只要有共識,大家就會不分彼此合力完成一件對大眾有益的事,這就是一種寬容。
沈錦惠老師非常喜歡文學,也想從人群中體驗出一些道理,因此,她抱著這樣的心態接觸社會科學,也因為在工作之餘接觸社會科學,所以選擇了與傳播相關的道路。沈老師說,有些學生會覺得傳播沒什麼內涵,因為它不是一門古老的學術,不像哲學、社會學……等,而且很多領域也都可以跨足到傳播這裡來。或許有些人會問:「傳播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對於此一疑惑,沈老師認為,傳播是一個「交會口」,如何看待這個領域就決定了它未來的走向。有些人覺得傳播就是媒體、語言,可是社會學也管語言、媒體;媒體是社會現象,而語言是人類現象,但是我們「口語傳播」兼容二者,就這點來看,我們的內涵更充實。因此傳播就像是一道「溝渠」,需要自其他領域借光,並加以匯流、探索、整合。今天從外界吸收營養,而後又因為我們的發現而回饋給其他領域,這樣的反省是每個不同的領域皆會思考的問題。
傳播、溝通在每個地方都存在,因此,不要急於從學術中找尋認同感〈identify〉,應該先找到一個棲身地,但也不要畫地自限,這是學習傳播的最佳取徑;由於只學傳播是不足夠的,所以傳播不可能被孤立。也因為沈老師這樣看傳播,覺得自己站在交會口上,因此,所看見的風景也與其他地方看到的不盡相同,有更多往其他地方發展的可能性。
沈錦惠老師在世新教書有一段時間了,她認為台灣的大一學生彷彿像個高中生似的,過慣了被約束的日子,極度渴望自由,這種現象大概要到大三才會改變。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人不清楚自己為何要念大學,也尚未找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台灣的大學生同質性很高,而國外的大學生年紀偏大,這可能與環境的差異有關,只不過國外的學生有較多的心力思考自己到底該做些什麼,鮮少在意父母或其他人的滿意程度,這點實在是值得大家去省思、探討的。
或許,許多人在剛進入口傳系時,對於自己的未來會略顯惶恐。但沈錦惠老師期勉同學們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循序漸進地去接觸、體驗學習傳播所帶來的思考、創意及理念,如此才能劈荊斬棘的找到自己獨一無二、天下無雙的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