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3

[專題]藝術?? 異術?? ﹝二﹞

[記者吳多邦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位於長安西路上的這棟建築物,原為市定古蹟的台北舊市府,活化再利用後而成立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在國內藝術界長期的關注之下,於民國九十年五月二十七日璀璨開幕,儼然成為台北人文地上的新地標。台北市這幾年來積極讓市內古蹟活起來,讓古老的空間以不同的變貌走進市民生活,進而帶動街區藝術再造,台北當代藝術館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成立,創下了幾項「台灣第一」。它是台灣第一個以「當代藝術」為定位的美術館﹔它是台灣第一個古蹟化身的美術館;在經營上,它也是台灣第一個採公辦民營制的美術館。
        藝術、古蹟、科技,台北當代藝術館成為這三者完美的結合,而這個結合的過程,則是由市府、社區、藝術家及企業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把創意帶進台北、把藝術帶進社區、把科技媒材帶進歷史建築的新生命裡,見證台北人文變遷的老建築,藉由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運作,台北市民將繼續與它一起生活著。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在年後即將開始的展覽當中,本報所要介紹的是水澤、鳥獸與諸神的頌歌--「圖騰大地」瞭望北澳當代原住民藝術(展期: 2003.2.15~ 2003.4.20)
      「圖騰大地:澳洲當代原住民藝術展」為一世界性的巡迴展,自2000年澳洲雪梨當代美術館首次展出後,已巡迴至歐洲各地的美術館--德國漢諾威(2001)、西班牙馬德里(2002.2)、聖保羅(2002)以及紐約(2002),並將於2003年初春來台展出。
      「原住民藝術」與「當代藝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澳洲藝術界在歷經了30餘年的互動討論之後,終於因「圖騰大地:澳洲當代原住民藝術展」於雪梨當代美術館的展現,而奠定其於當代藝術上的學術地位,並拓展了當代藝術的傳統界定及範疇。延續該展的世界巡迴據點,台北當代藝術館首度嘗試展出具獨特風格之當代原住民藝術,除了表現出一股當代美術館實踐多元文化主張的挑戰性作風外,並希望拓展台灣對當代藝術的視野,在這個全球化的風潮之下,對少數族裔的文化意涵及原住民文化與藝術形式有更寬廣的瞭解與包容。
        該展覽是由雪梨當代藝術館延請原住民藝術顧問瓊‧孟丹Djon Mundine共同規劃,基於美術館機構與當地原住民文化的開放性互動交流,進而支持肯定原住民藝術創作的當代美學定位。此展,以來自六種區域的自然環境:一、水澤,二、紅樹林,三、海濱,四、森林,五、叢林,六、平原的藝術創作主題,展現原住民文化與生活環境互映的特質。
 
        資料來源:http://www.mocataipei.org/ 台北當代藝術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