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6/18

[活動]傳播媒介的根源


【 記者黃晶琳採訪/陳詠詩整理報導】
今年是口傳系創系十週年的日子,很榮幸在「蕭宗讓講座」中,邀請到傳播界權威---法蘭克丹斯博士(Frank E. X.Dance)丹斯博士是國際傳播協會(ICA)國家傳播協會(NCA)前理事長,也是研究人類口語傳播的權威。同時,口傳系上游梓翔老師也是師承於丹斯博士丹斯博士於在6/2、6/4、6/6三天分別針對一般大眾、實務應用座談、與學術研究發表三場演說,其主題分別是:「媒介的根源:從牙牙學語到網際網路」、「組織發言人制勝之道」、「傳播教學在二十一世紀必須存在的理由:我看傳播教育的未來」。我們將以專題的方式,陸續電子報為大家呈現。
第一場演講在6/2世新大學大禮堂中舉行,主題是「媒介的根源:從牙牙學語到網際網路」,整場演講以英文進行,由口傳系副教授游梓翔、專任助理教授劉文英擔任翻譯場演說丹斯博士幽默的演講方式獲得滿堂彩,也讓觀眾清楚了解到傳播媒介的演變過程,及口語傳播的重要性。
首先,丹斯博士先定義媒介(Media)這個字,第一,媒介是一種中間程度或狀態、第二,我們透過某種中介的東西,把我們某種印象傳送出去,所以,媒介是一種中介物,藉由媒介的傳送來影響我們的感官、第三,在牛津字典中,媒介就像是一種培養皿,某一種來源透過媒介,將資訊傳給在不同地方、不同遠近的聽眾,而我們通常使用的媒介是:印刷媒體、電影、廣播等。而媒介(Media)這個詞,首先是由Ong這個學者,在他的著作「語言的介面」中提出的, 在早於Ong之前,麥克魯漢學者,也提出類似的觀念,他說當我們了解現代的媒介時我們經常透過後照鏡,去看過去的媒介。而在電視發明之初,電視最流行的節目,其實是舊媒介的 方式呈現,也就是演講。因此,電視要過了一段時間後,才會從舊媒介的型態中,慢慢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型態。
而在媒介轉化過程方面,於語用口語很久之後,才發明書寫文字,來是印刷術、照片、電報,電報是第一種電子媒介,剛發明電報之初,美國林肯總統被暗殺,當電報消息傳到英國時,英國人都不相信電報,直到三個月後報紙報導,英國人才相信。因此,在新媒介發明之初,大部分的人還是比較相信舊媒介的,接著是電話,電話的發明,讓我們可以利用電子媒介來傳達我們的聲音,之後的發明是電影、廣播、電視。而在二次大戰前後,發明了電腦,之後IBM公司發明了個人電腦,進而有E-mail的使用,而網際網路以及E-mail的使用,使得我們的溝通與資訊的獲得更加的多元化,E-mail的使用也是全世界個人電腦最主要的用途。而新媒介的發明,讓我們的舊資訊可以透過新媒介來傳達,每一種發明都是一種不同的轉化。丹斯博士預測日後的科技,將會把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明的媒介,像大型的電腦,都放到像指甲一樣小空間裡去。在介紹了這麼多媒介的演變過程以後,主要是想讓大家清楚,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構在口語之上的,所以,口語不算是一種媒介,而是所有媒介轉化的基礎。因此,不論大家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媒介,相同的是大家都是會說話的。而事實上,人類會思考、分辨善、惡、對、錯,都是跟我們會說話有關,也因為如此,動物只能感知,而不能認知,而人類與動物不同的溝通方式是分享內在,然後達成比較親密的關係。因此,溝通是一種人類的奇蹟,丹斯博士同時也強調口語是一切傳播媒介的根源,人類在剛出生的嬰兒時期,就具備有發聲的能力,人類先天的發聲能力與後天的語言環境結合,造就了我們利用口語溝通的能力,而現在世界上擁有四千多種語言,則是我們人類共同擁有的最珍貴資產。
    游梓翔老師在傳播研究簡訊裡,「探傳播的源,尋傳播的根」一文中說到,丹斯博士一生學術生涯都在追尋一個目標---建構一套奠基性、統整性的傳播「大型理論」,而他的理論中,一方面希望找到人類傳播存在的根本價值,一方面則希望為龐雜的傳播現象,找尋共通的基本原理。而丹斯博士的理論,無論對於找尋傳播在學術界的定位,以及在紛雜的傳播研究分支中建立認同,都有大的幫助。
在下一期電子報中,我們將會報導丹斯博士的第二場座談會,「組織發言人制勝之道」,希望透過我們的專題,讓大家對丹斯博士的理念傳播的定義,及口語傳播的定位,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專訪]專訪口傳系學會會長-黃上豪


【 記者黃晶琳採訪報導 】

    口傳系一年一度的系學會會長改選,於5月22日結束,由口二乙黃上豪以187票當選口傳系第十屆系會會長。透過此次專訪,了解其參選的動機、以及對自己與學會未來的期許。

   黃上豪表示,第一次與學會接觸是在迎新茶會時,當時學會的學長姐人都不錯,致使他大一時就時常參與學會的活動,也漸漸的認識學會的學長姐,與學會的整個運作過程。他表示,很喜歡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的感覺,同時也覺得學會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另外再加上同學與學長姐的推薦,於是決定與口二甲甘博文競選系學會會長與副會長。  

    而在他提出的政見,共分成四大部分:其一是希望大家,把口傳系學會當成是大家除了教室以外,在學校的另一個家;凝聚口傳人的向心力;和學習前人的經驗與記取前人的教訓;及財政透明化。在行動落實方面,黃上豪則表示為了讓大家把學會當成家,要把學會塑造成很親切乾淨的感覺,而且每個時段都會排班,讓學會裡隨時都有人,而且歡迎大家隨時到學會坐坐。而在凝聚口傳人向心力這部分,則會多辦一些讓口傳人可以互相認識的活動,而且一定會廣為宣傳,讓大家都能來參加。

   而在改善與記取教訓的部分,他表示之前的學會在效率和宣傳上比較不足,因此,會針對這方面加以改善,之前反應不錯的活動也會保留下來,更會努力的爭取評鑑第一名,保持我們口傳系優良的傳統。在財政透明化這方面,由於本身經驗的不足,因此,會去請教有經驗的學長姐,然後制定一個規則,大約是每個月公佈一次整個學會的收支明細,盡量做到財政透明化,另外在收取系費的部分,則會事先列明口傳人要繳的系費,用在何處。而且會加強宣導收系費的重要性,而辦活動時也會努力透過口傳人的關係,爭取贊助,盡量不浪費口傳人的任何一分錢。

最後,黃上豪表示當選會長相當的開心,也謝謝大家的支持,讓他有一個學習機會可以幫大家做事。如果學長姐、學弟妹有任何意見,歡迎大家指教,學會的人也會虛心接受,並將口傳系優良的傳統延續下去。除了延續優良傳統,也會努力改善比較不好的部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下一屆學會。

[活動]系友座談會實錄

記者黃柏鈞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為了提供有心繼續深造的學弟妹們一個準備方向,口傳系學會於5月15號,在世新大學舍我樓舉辦了一場學長姊座談會,與學弟妹經驗分享與交流。邀請了就讀師大圖文傳播所,第六屆系友鄭奕凱,以及目前大四但已考取交大傳播所的曾俊豪。
    首先鄭奕凱建議我們先了解自己的需求,確認自己的興趣及目標,是否真的要應屆考研究所,還是一畢業就先投入職場,等有需要進修時在考在職班。他表示在職班的錄取率跟一般生比起來高很多,幾乎是報名就會上的。而假如自己確定要考研究所後,就要開始選擇要考的學校,以三到五所為主。準備這麼多研究所的因素是在於,可以用相同的科目準備相同的學校,也可以避免失常時,沒有候補方案;而如果學校超過五所,可以說是勞民傷財,考到最後會沒有心情繼續,甚至放棄考試的也大有人在。另外,尤其要注意考試時間是否和期中考衝突,因為研究所不像以往的聯考,安排在學生沒有課的暑假。
而曾俊豪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表示政大和交大的考試日期衝突,交大傳研所較偏向科技方面,即使政大較有名氣,但還是選擇與自己興趣符合的交大報名。在考試科目的準備方向,共同科目如傳播理論,其實大家相差的分數不會太多,決勝的關鍵在於英文以及選考科目(三選一、四選一或六選一,通常有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法緒等)的成績。如果要一次準備多所,讀社會學會比較方便,幾乎所有學校都把社會學列為選考科目。
鄭奕凱補充表示,錄取名額是依照選考科目的比例分配的。如某所收10人,70﹪的人選考社會學,其中只取7個最高分;20﹪選心理學的則只取前2名;10﹪考冷門的法緒,如果你是該科最高分的,那就恭喜你上了。
至於補習方面,兩位學長都有經驗,但也異口同聲地表示補習是非必要的。由於補習班能提供講義及資料,省了許多自己整理的時間,但其好處也僅止於此。在補習班上課後的學生答題時,容易有相同的答題模式、思考方式的傾向,讓改考卷的老師覺得千篇一律而無法拿高分。
至於要不要選擇推甄的管道,對此學長也說能多試就多試,訓練自己的臨場反映,尤其是口試的經驗。通常口試會有一位扮黑臉的老師,不用太怕他,還是以平常心應對即可。在答題方面,所要做的是「展現」,多搬人名、理論、術語,中英夾雜,點到為止的巧妙引用,能夠為自己的考卷內容添加不少分數。時間分配也很重要,若考題為四個申論題,每一題就只能用四分之一的時間完成,以免寫不完。看到不會的題目,也不要留白,盡可能地揣摩,因為空白是絕對拿不到分數的。
最後,鄭奕凱及曾俊豪給學弟妹一些建議:小心彈性疲乏,太早準備容易後繼無力,自己要能調適,對資訊要有一定的敏銳程度,也要持續培養英文能力,這是致勝關鍵不可忽略。在農曆年左右的時間,那時正要命題,非常容易出現那一陣子的時事題;考古題的練習,一定要把書讀完才能開始,可以請系上老師批改,補足遺漏的部分。另外,自己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擁有充分的準備並堅持到最後的人,一定能考取心目中理想的系所。「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考上研究所!」

[活動]舍我文學獎-口傳人來參一腳

記者李慧君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第四屆舍我文學獎出爐了,經過一連串的角逐爭奪,終於圓滿落幕。舍我文學獎對象,針對全體世新大學的同學。中文系系秘書李立行表示,這四屆以來,每個系或組都曾投過稿,只是有沒有得獎之差。
舍我文學獎設獎原由,據中文系系秘書李立行表示,並不是特別取名為舍我文學獎,事實上其前身是翠谷文學獎改名而來。從世新大學中文系成立之後(87學年度第一屆),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主動和中文系系主任王瓊玲老師(當時87年度)商討合辦,才改名為舍我文學獎。之前翠谷文學獎,是由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和一些校內的文藝性社團合辦,但都流於稿件嚴重不足而停辦。因為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表示有經費補助,而中文系經過討論後願意合作,便改名為舍我文學獎,一方面鼓勵中文系學生從事創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紀念創辦人成舍我先生,因此才有舍我文學獎的獎名存在。
針對之前翠谷文學獎屢辦屢敗的原因,中文系秘書表示,大概是宣傳不夠、也找不到合適的評審來審核文章。自從和中文系合辦後,便邀請廖玉蕙老師對外找評審人員。因如果邀請校內有名的作家老師,例如廖玉蕙老師、馬國光老師….將會造成不公平的流弊,因此特地聘請校外重量級的評審,像是廖輝英、阿盛、陳幸蕙、陳義芝、雷驤等知名作家,也請校內國文老師針對大一學生,大力宣導此次活動,以及做大小型海報廣為宣傳,成效非常好,從第一屆舍我文學獎至今,每次投稿數量,小說組約有20篇,散文組約30篇,新詩約90-100篇,今年又加設古典文學組,同學投稿非常踴躍。評審的方式,較特別是最後的決選,會邀請評審來學校做決審會議,作家們親自和同學面對面討論文章的優劣,有問題可以馬上提出質疑
另外,中文系系秘書表示,得獎比例較高的系都為公傳系,再來是中文系,她更認為,常投稿並不代表一定常得獎,只是中文系有習作課,有一定練習,老師也常鼓勵同學多發表一些文章。廖玉蕙老師和中文系系秘李立行表示,會將前三屆的得獎作品編成刊物---爛漫書,出刊日期大概會在暑假前。
口傳人參加舍我文學獎的表現又是如何,中文系秘書李立行指出,之前第三屆舍我文學獎,口傳系上就出了一位佼佼者,攘括三項大獎,是一位現在已經畢業的田哲榮同學,他在小說組「荼蘼手記」獲得第二名、散文組「模範人生」獲得佳作、新詩組「暗影」獲得第二名,他的表現非常優秀,令系秘書非常印象深刻,而此新聞也在89428日的小世界刊出。如果想一探他的文章的人,只好等到爛漫書發刊。

[活動]校運三冠王 叫阮第一名

記者任翠翠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本次校運會在上月五日精采落幕,口傳系打破歷年來的紀錄,得到了三項第一,分別為競賽總錦標、精神總錦標、啦啦隊冠軍。今年又正逢口傳系十週年系慶,校運會的傑出表現,更讓口傳十週年增添光彩。
        競賽總錦標的評分方式,是以各系在各項體育競賽中的成績來累計積分;而精神總錦標,是以各系參與校運會各項活動的情況,與休息區的清潔維護為評分標準。本屆口傳系同時奪得競賽總錦標與精神總錦標,可說是打破了歷屆的紀錄。此外,系上同學投注最大心力的啦啦隊比賽,也在今年獲得第一名,並與世新舞蹈隊合作,代表學校參加69日的大專盃比賽。
        口傳啦啦隊在校運比賽中,一直都是屬於前四強的隊伍,實力不容小覷。承襲這樣一個優良強隊的傳統,是需要系上同學付出相當大的精神與時間。口傳啦啦隊最大的傳統,就是所有的舞蹈動作、特技技巧流程、音樂、服裝、化妝…等,都是由學長姐一手包辦。口傳系憑藉著同學的熱情與精神,在歷屆比賽中都維持前四的名次,從84學年度起分別為第二、第一、第一、第四、第四、第二、第一名,實屬難得。
        口傳系能有如此的好成績,本次啦啦隊總召集人,口三甲高涵怡表示,這要歸功於系上二、三年級同學的大力支持,幕後所有籌備工作,特技與舞蹈的編排,到幕前的教學,全都不假手於他人。例如本次啦啦隊用的音樂,聽起來只有幾個八拍而已,但卻是學長姐們用了三十多首歌混音而成的。
除此之外,啦啦隊在練習的過程中,對於每一個環節近乎苛求的訓練,也是致勝的關鍵。從舞蹈動作的個別修改、特技的技巧練習、跑位的姿勢、口號的節奏快慢,以及笑容的強調…等,一部分一部分的要求,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呈現出我們在校運會所看到整齊合一的畫面。
最後,啦啦隊能夠奪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凝聚力。對於啦啦隊而言,團體的凝聚力是相當重要的,有凝聚力大家才能夠堅持到最後一刻,這點是口傳系一直來做的最好的部分,在每個辛苦練習的夜晚,結束前總要喊一段精神口號「學弟妹!練啦啦隊苦不苦!」「苦!但是我們不怕苦!」「練啦啦隊累不累!」「累!但是我們不怕累!」「練啦啦隊要怎樣?」「剛猛有力帶笑容!」,在比賽的前一晚,一直傳承的「感恩之夜」,更是讓啦啦隊能夠萬眾一心的關鍵因素。許許多多的因素加總起來,一屆一屆的傳承,才讓口傳啦啦隊能夠一直保持前四強的位置。
對於明年啦啦隊的期許,曾擔任口傳系學會會長,對於啦啦隊練習一直熱情參與的系友黃光佑表示,口傳系今年得到第一名,在高興的背後,我們應該更加虛心的學習,保持一顆虛懷若谷的心,不斷進步:看更多,做更多,想更多,未來的校運啦啦隊比賽,勝負會取決於教練或領導幹部的「質」,所以能力的充實是很重要的,若是一直延用故有的舞蹈或特技,將會很容易在競爭激烈的比賽中被淘汰。

[專訪]側寫Dr.Dance,專訪游梓翔老師


 記者王美淳採訪/呂美雲 整理報導 】 
國際知名的傳播學權威Dr. Frank E. X. Dance,應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之邀,以「探傳播的源˙尋溝通的根」為主題,於九十一年六月二日(日)、四日(二)、六日(四),來台發表三場學術演說。
為了讓讀者對於此位學者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包含學術領域及學術領域之外的接觸,電子報特地為大家訪問了Dr. Dance的學生,也就是系上的游梓翔老師,希望藉由他的角度,使讀者對這名國際知名的傳播學巨擘有更多的認識。
Dr. Dance 是游梓翔老師在美國丹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的指導教授。游梓翔老師指出,指導教授有很多種,有一種是論文撰寫的指導教授,還有另一種是學業方面的指導教授。學業方面的指導教授,所管理的是學生所有學習的進度及其相關事宜,而Dr. Dance 就是游老師的學業指導教授。
游梓翔老師表示,一般而言,國人出國留學,通常不大會選擇美國中部的學校,也因此,這些學校在台灣不太有名。當初他在選擇研究所時,本來有其他的選擇,然而,當他接獲丹佛大學(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申請核准通知單,發現上頭註明Dr. Dance 將會是他的指導教授時,他就做出了決定。
    Dr. Dance 在丹佛大學算是台柱型的教授,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他開了許多課程;由於游梓翔老師很喜歡 Dr. Dance 所教導的東西,因此幾乎所有的課程游梓翔老師都修了。在問及最有印象的課程時,游梓翔老師表示,Dr. Dance 開了許多很特別的課程,如:口語心理學、進階演講學等,大多是其他學校的口語傳播學系所沒有的,這些都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時游梓翔老師在丹佛大學求學的時候,曾經擔任教學助理的工作,也就是,學校會挑選一部分的研究生,讓他們來參與教導大學生的工作,而Dr. Dance是游梓翔老師當時參與的課程(演講學)的總負責人。在這樣的課程中,助教必須負責每週獨自上一堂課,形式像演講學所採用的模式,學生演講,助教評分。而演講學是一門頗注重語言表達的課程,由中國人來負責一部分教學的工作,對該學系來說,似乎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因此,當時在教學方面Dr. Dance給予游梓翔老師很多的協助,再加上每星期固定舉行教學會議,這些都促使兩人在過程中有了更親近的互動。游梓翔老師亦表示,由於他十分崇敬Dr. Dance,因此,他也會常常主動去接近Dr. Dance,像是常去問教授問題等,有時候也不是真的不懂,只是想找機會跟教授多聊聊,而Dr. Dance 有時也會翻閱一些照片給游梓翔老師看,並與他聊一些偉大人們的事蹟。目前游梓翔老師雖然居住在台灣,且在世新任教,然而他的父母都還居住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因此,老師每逢暑假都會回美國一趟,除了與父母團聚之外,他也常常會去拜訪Dr. Dance
    游梓翔老師表示,Dr. Dance 在傳播學領域裡是大師中的大師,往往中國人對這種大師的敬佩、景仰,會比美國人要來得深,所以,態度都會很恭敬,然而,這樣恭敬的態度並不會影他與Dr. Dance 之間關係的發展。游梓翔老師指出Dr. Dance 是一位十分親切、和藹的人,其談話風格非常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因此,他給人的感覺就像一位慈祥且修養很好的長者一般,而這也反映在他的教學上。老師並指出,現在大學中大多是專攻某一學科的人,這種人在他們的領域具有相當的專業,然而他們大多不像一名學者,缺乏肚量與歷練,當然這也跟現在很多博、碩士都相當年輕,見識不夠廣博有關;而Dr. Dance 則是一位真正的學者,與之交談,就好像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長者、學者、智者對話一般。
    問及Dr. Dance對游梓翔老師在口傳專業方面的影響,游老師表示,口語傳播在美國的爭議為,是稱為「口語傳播」或只叫「溝通」。分為兩個主軸,有些學者認為要稱做「溝通」,所以大多數的書中都以此為名;然而,Dr. Dance則主張要以口語為核心,而反對其觀點的人,認為口語會給人一種只會耍嘴皮子的刻板印象,但他的整個理論就是以非常學術的角度來解讀口語的重要性,因此,他在傳播界的地位,有點像是某個特殊門派的掌門人;而游梓翔老師對他的觀點深以為然,這也是當初游梓翔老師之所以選擇到丹佛大學就讀的原因之一。
    這次邀請到此位傳播學者進行演說,相信對研究傳播相關學門的人而言,定會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