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6/18

[活動]傳播媒介的根源


【 記者黃晶琳採訪/陳詠詩整理報導】
今年是口傳系創系十週年的日子,很榮幸在「蕭宗讓講座」中,邀請到傳播界權威---法蘭克丹斯博士(Frank E. X.Dance)丹斯博士是國際傳播協會(ICA)國家傳播協會(NCA)前理事長,也是研究人類口語傳播的權威。同時,口傳系上游梓翔老師也是師承於丹斯博士丹斯博士於在6/2、6/4、6/6三天分別針對一般大眾、實務應用座談、與學術研究發表三場演說,其主題分別是:「媒介的根源:從牙牙學語到網際網路」、「組織發言人制勝之道」、「傳播教學在二十一世紀必須存在的理由:我看傳播教育的未來」。我們將以專題的方式,陸續電子報為大家呈現。
第一場演講在6/2世新大學大禮堂中舉行,主題是「媒介的根源:從牙牙學語到網際網路」,整場演講以英文進行,由口傳系副教授游梓翔、專任助理教授劉文英擔任翻譯場演說丹斯博士幽默的演講方式獲得滿堂彩,也讓觀眾清楚了解到傳播媒介的演變過程,及口語傳播的重要性。
首先,丹斯博士先定義媒介(Media)這個字,第一,媒介是一種中間程度或狀態、第二,我們透過某種中介的東西,把我們某種印象傳送出去,所以,媒介是一種中介物,藉由媒介的傳送來影響我們的感官、第三,在牛津字典中,媒介就像是一種培養皿,某一種來源透過媒介,將資訊傳給在不同地方、不同遠近的聽眾,而我們通常使用的媒介是:印刷媒體、電影、廣播等。而媒介(Media)這個詞,首先是由Ong這個學者,在他的著作「語言的介面」中提出的, 在早於Ong之前,麥克魯漢學者,也提出類似的觀念,他說當我們了解現代的媒介時我們經常透過後照鏡,去看過去的媒介。而在電視發明之初,電視最流行的節目,其實是舊媒介的 方式呈現,也就是演講。因此,電視要過了一段時間後,才會從舊媒介的型態中,慢慢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型態。
而在媒介轉化過程方面,於語用口語很久之後,才發明書寫文字,來是印刷術、照片、電報,電報是第一種電子媒介,剛發明電報之初,美國林肯總統被暗殺,當電報消息傳到英國時,英國人都不相信電報,直到三個月後報紙報導,英國人才相信。因此,在新媒介發明之初,大部分的人還是比較相信舊媒介的,接著是電話,電話的發明,讓我們可以利用電子媒介來傳達我們的聲音,之後的發明是電影、廣播、電視。而在二次大戰前後,發明了電腦,之後IBM公司發明了個人電腦,進而有E-mail的使用,而網際網路以及E-mail的使用,使得我們的溝通與資訊的獲得更加的多元化,E-mail的使用也是全世界個人電腦最主要的用途。而新媒介的發明,讓我們的舊資訊可以透過新媒介來傳達,每一種發明都是一種不同的轉化。丹斯博士預測日後的科技,將會把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明的媒介,像大型的電腦,都放到像指甲一樣小空間裡去。在介紹了這麼多媒介的演變過程以後,主要是想讓大家清楚,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構在口語之上的,所以,口語不算是一種媒介,而是所有媒介轉化的基礎。因此,不論大家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媒介,相同的是大家都是會說話的。而事實上,人類會思考、分辨善、惡、對、錯,都是跟我們會說話有關,也因為如此,動物只能感知,而不能認知,而人類與動物不同的溝通方式是分享內在,然後達成比較親密的關係。因此,溝通是一種人類的奇蹟,丹斯博士同時也強調口語是一切傳播媒介的根源,人類在剛出生的嬰兒時期,就具備有發聲的能力,人類先天的發聲能力與後天的語言環境結合,造就了我們利用口語溝通的能力,而現在世界上擁有四千多種語言,則是我們人類共同擁有的最珍貴資產。
    游梓翔老師在傳播研究簡訊裡,「探傳播的源,尋傳播的根」一文中說到,丹斯博士一生學術生涯都在追尋一個目標---建構一套奠基性、統整性的傳播「大型理論」,而他的理論中,一方面希望找到人類傳播存在的根本價值,一方面則希望為龐雜的傳播現象,找尋共通的基本原理。而丹斯博士的理論,無論對於找尋傳播在學術界的定位,以及在紛雜的傳播研究分支中建立認同,都有大的幫助。
在下一期電子報中,我們將會報導丹斯博士的第二場座談會,「組織發言人制勝之道」,希望透過我們的專題,讓大家對丹斯博士的理念傳播的定義,及口語傳播的定位,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