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06

[活動]組織發言人 制勝之道


【 記者黃奐臻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本期電子報為各位介紹法蘭克丹斯博士(Frank E. X.Dance)的第二場演講,第二場演講於國父紀念館舉行,主題為「組織發言人制勝之道」,整場演講以英文進行,並有口傳系教授葉蓉慧、沈錦惠擔任口譯人員。整場演講,丹斯博士以其風趣的口吻,和觀眾互動,且使觀眾更了解傳播的內涵及諮商工作的內容。
首先,丹斯博士先給在場的人士做了一個問卷,這份問卷是丹斯博士在美國做企業管理顧問時,給予參加者所做的問卷,總共有12道題目,其中探討了我們對傳播方面的一些迷思,如伯恩斯坦博士提出一些有說服力的資料,顯示話最好要「說清楚講明白」,但丹斯博士則認為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寧願話不要講的清楚明白,留一點想像空間比較好一點。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資訊和傳播本身,如果只光講究資訊本身,那和人類實際上傳播的東西,其實是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挑出來的有趣問題,手勢到底算非語言的溝通、還是語言的溝通呢?大部分的人會回答手勢是非語言的溝通,但其實大部分的手勢為語言溝通,只是以非語言的形式呈現,而它所詮釋的方式,則是以當地所使用的的語言形式來表現,就像丹斯博士在台北時,沒辦法了解台北人的行動或姿勢,因為他不了解這些姿勢代表友誼,還是有額外的意思。其次,語言是否關乎道德呢?如果我們要從一個人的外表,判斷他說的話有無道理或是否真誠,只有用語言直接講出來,才能知道他真正在想什麼,道德是來自真誠的溝通,語言如果不道德,那是因為我們撒謊。
接著,丹斯博士提到,公共演說和企業簡報雖然在情境上不同,但大部分公共演說的技巧都可以用在簡報上。要做一個成功的演說,除了全心投入,在任何情境裡面,要知道到哪裡去找對的資訊,在做任何溝通的時候,哪些部門負責什麼?哪些資料由哪個部門供應的,自己要能充分掌握好。並且要說之以理,因為人的時空情境隨時在變化。而演說最好的方式,則要找到新的觀眾。
最後,丹斯博士以其在實務界的經歷,說明諮商工作的好處與壞處,其好處在於:第一、測試理論在實務界中是否合宜。第二、可以體驗到不同的社會文化。第三、讓理論流入我們的社會,使其更加精進。第四、實質上的利益-使收入改善。其壞處在於:第一、設計完諮商課程後,可能公司就不會用你了!第二、領域不同所造成的鴻溝,造成彼此對話上的困難。第三、每個領域針對不同機構或場合,對視、聽覺的輔助要求不一樣,如Powerpoint、投影片….等。第四、實務界對白紙黑字的東西特別重視。第五、使用幽默感-通常學術界的東西為理論,所以,比較無聊呆板;但實務界為了要賺錢,所以,比較好玩一些。
  在下一期電子報中,我們將會報導丹斯博士的第三場座談會「傳播教學在二十一世紀必須存在的理由:我看傳播教育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