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成立FB粉絲頁,請按「讚」支持:https://www.facebook.com/SCDEpaper ◎「Change Our 口傳」請將您的想法、看法甚至疑問傳至Email:scdepaper@gmail.com
2002/11/06
[專訪]口傳優秀青年-專訪林秉聰
[2002/11/06 記者黃怡君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本期口傳電子報,為大家訪問到今年大四的同學─林秉聰,他對多媒體以及電腦設計等方面有著極濃厚的興趣,也有該方面的專長,今年更得到廣告界的肯定,入圍了廣告金犢獎,因此,希望藉由這次專訪,讓大家分享他的經驗。
首先,談及對於廣告金犢獎的看法及入圍感想時,林秉聰謙虛的表示,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參賽,雖然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參加這個比賽,而且許多參賽者還是科班出身,然而,能入圍這個獎項,他認為並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金犢獎的獎項分為金犢、銀犢、銅犢……等,而他只是入圍前十名而已。再則,由於先前一直都在相關的公司服務,因此,在這方面他已經不算是一個新手了!
至於為何會涉獵到這方面的領域,林秉聰指出,由於之前他的表哥在一間公關公司上班,因此,一開始他是經由這樣的特殊關係,才得到進入該領域的管道。然後,經由自己的努力,他在該領域有了一些成就,所以愈來愈多公司找上門來。後來,他亦陸續爲三民書局、關懷生命協會及體育學會……等機關團體做過設計的工作。同時,班上有一位同學是大企業家的女兒,由於她們家的公司有需要,因此他也又多一份工作。林秉聰表示,雖然最初是靠別人的協助才能進入此一領域,然而,後來所進的幾家公司,就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
談及此,也許有人會有以下的疑惑:如果對多媒體和設計有興趣的話,為什麼要選擇就讀口語傳播系呢?對於這個問題,林秉聰先幽默的表示:因為好唸啊!而後,他又補充說明其實也不完全如此。當初會選擇口傳,除了因為當時不想去唸美術科班的學校以外,他本身對傳播的興趣也是影響決定的因素之一。另外,在口傳系所學習到的溝通技巧,也讓他在接洽生意時,更了解如何應對進退。
由於已經大四,在談及未來的計劃時,林秉聰表示,接下來應該會為出國留學做些準備,例如報考托福、GRE……等,以期在當完兵後,可以馬上出國。而出國後,應該會就讀與多媒體或設計相關的科系,畢竟在別的國家可能會有適應上的問題,若是選擇自己比較拿手且有把握的科系來修讀,感覺上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最後,問及給口傳學弟妹的建議,林秉聰特別指出------英文一定要學好!在將來的求職市場上,英文能力越好會越吃香;至於多媒體設計這方面,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有關係可以依靠,因此,還是多增進自己在各方面的技能比較實際。
[宣傳]失業問題亮起紅燈
[2002/11/06 記者李慧君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學生辛苦唸書接受知識,為的就是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但如今踏出校門找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卻是困難重重,根據1111人力銀行最近所做的一份調查統計顯示,學歷在國中以上的應屆畢業生當中,有七成二處於失業狀態,另外有高達百分之二十七點五五的碩士畢業生,寧願屈就當工讀生。「畢業即失業」,今年這句話可能比往年更為貼切。
社會新鮮人高達七成二的失業率,人力資源業者認為,除了景氣因素,求職者本身抱持著「金飯碗」心態,只想找低技術門檻、高穩定性工作…等等因素,簡單來說即是想找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此外,今年薪資水平降低,高學歷畢業生不願意低就、畢業生品質不夠、超過五成的求職者不懂得推銷自己,也都是主要原因。對此,人力資源業者建議,學校應增加「業務」及「行銷」科系,以及提供「職場趨勢分析教育學分」,讓學生在校園裡就可以瞭解職場的生態與趨勢。
以下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幾個失業率遽增的原因:
一、釐清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迷思
1、高學歷高失業率有多嚴重?
近一兩年來,大家都聽說了「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從行政院經建會的資料來看,各種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作比較,專科和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的確比其他人要高。由於社會大眾對於高學歷者的期望特別高,對這種現象也就特別關心。有人問,受教育為何無法學以致用?有人說,這樣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該要限制高等教育擴張。大家把教育和失業率聯想在一起,的確顯得有些緊張。
2、要澄清教育和就業問題之間的關聯
年輕人受了好的教育,卻找不到工作,這的確讓人很有挫折感。但另一方面,社會也不必誇張了問題的嚴重性,或是誤解了問題的真正原因。「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出現,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整體職業結構有關,有時是暫時性的現象。
3、不要只以就業需求來決定教育
以台灣的發展方向而言,服務業、資訊業的人力需求越來越明顯,高學歷者比較容易適應社會需求和變遷,不會一直陷在失業問題的困境中。同時,當社會越來越富裕,受教育不只是為了未來的就業投資,也可以當作一種消費,讓我們享受知識的樂趣,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受教育當然有就業的實用價值,但教育的目的是多重的。我們要從「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迷思中走出來。
二、終結失業,生涯再造,滾石才能生苔
失業率的屢次攀高,帶動了一波波轉業的風潮,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傳統製造業的式微,電子新貴冒出頭,造就了市場風向球轉向新興電子行業、網路業。
不可否認,失業之後轉業或許是另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大家最好在做決定之前三思,千萬別一昧的金錢至上忽略了其他的考量,能善用個人寶貴資產,站在轉業的十字路口才不至躊躇不前反而延長了失業的時限!
1.轉業面面觀: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今年十月失業率的數據顯示,國人已經進入高失業低薪資的時代。失業情況如此,轉業的情況想必更多。
現今國內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人力資源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使得求職管道出現革命性的轉變,大量求職資訊的湧入讓人目不暇給,善用政府資源、認清自己的專長及性向,再抓準時代脈動仍是不二法門。
(1)心態調整:
失業人士不論自願或被迫失業,情緒上往往都會受到困擾,心理上產生極大的挫折感。他們會對前途感到徬徨、迷惘,自信心開始動搖。
倘若失業情形持續下去,自信心可能崩潰,而自尊心也會受到強烈的打擊。 所以,一般心理學家建議,面對失業時,應盡可能的將待業的時限縮短,早日度過黑暗的時期,以避免自己失去動力而日趨消極。
不過,若自知失業期可能會拖長的時候,無妨給自己一個無傷大雅的頭銜,以避免自己意志消沈或與社會脫節。專家建議即使如此,還是要給自己一個未來的方向和時間,才不致於落入惡性循環。
(2)釐清自己的志向:
轉業並不侷限於失業後的轉業,也有不少人是因為追求理想或因理念不和而另覓他處,但不論如何,都應有一段省思期,仔細的規劃自己的優勝劣敗。所以,不論轉業或再度進入職場前,緩下腳步深思到底想要做什麼樣性質的工作事業,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資產到底是什麼?
(3.)市場分析:
習慣於尋覓相關的工作環境,是一般人害怕面對環境變遷的天性,對此有需要轉業的人,應該仔細思考一些相關因素。其一即是判斷產業的未來前景性。而首重的就是『評估該產業經濟和財務狀況』。換句話說,應該事先針對各行業或產業,瞭解其產業概況、產業特性、以及未來展望、成長潛力等等。
(4)謀定而後動:
想要轉換到一個滿意而且安定的工作環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仔細評估自己的能力、興趣與人生規劃之後,再核對市場主流價值、產業結構。衡量勝算之後,再出手也不急。
如今失業率暴增,想必大家最想知道身為口傳人,將來畢業頭路哪裡找﹖根據口傳系系秘書蔡懿娟表示,歷年來口傳人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大多為行銷企劃人員、行政助理人員、業務專員代表、財務投資部門、經營管理人員以及教育文化工作者、人事行政人員或是新聞從業人員,想知道更多詳情的同學,可以連結口傳系網站中的系友就業概況一覽表找尋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中廣新聞網
[專訪]專訪政治演講老師 廖文瑜-現任民視記者兼主持人
[2002/11/06 記者李長瀚採訪/黃奐臻 整理報導]
對口傳系的學生來說,成為新聞工作者是夢寐以求的事,然而我們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在媒體中的真實狀況是否能夠相輔相成?身為口傳人要如何在學校中儲備自己的「戰力」,為將來做個稱職的記者做準備?針對上述疑問,本期口傳電子報為大家專訪到系上大三政治演講的老師-廖文瑜,她目前也是民視政治組的記者,請她來談談她的工作經驗與想法。
前一陣子所發生的「薛凱子」事件,最後發展到只要有新聞就無所不挖的狀態,這和我們在新聞學所告訴我們的:報導應該要客觀、中立,有相當大的落差,對於這種狀況廖老師認為,在新聞相關科系中學到的是一套最高的指導原則及一種最佳狀態,然而現狀下台灣媒體的大環境是:新聞市場開放後,媒體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而政府也沒有一把明確的尺來規範,因此為了要搶最佳的收視率,便形成了大家現在所看到媒體惡性競爭下追求腥、羶、色的醜態;然而想要改變現 狀,就要看媒體的經營者是否有良心;新聞工作者是否能夠在下筆的同時,心中仍秉持著那套最高原則,然而每個媒體經營者和工作者都是媒體大環境下的螺絲釘,因此這需要所有媒體人的努力才做的到。
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聞工作者該如何才能有別於一窩蜂的現狀,做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廖老師表示媒體與政、企業關係密切,如何在新聞事件中秉持客觀的角度報導,實非易事,尤其記者之上還有決策者、經營者,他們有其立場和壓力,很多時候「不得不」忽略新聞的真實性,這是新聞大環境的悲哀與無力之處;當然你也可以自許有一天當自己坐上「高層」的位置時,仍然保有最初從事新聞工作的熱情和正義感,越多有使命感的新聞從業人員,才可能扭轉局勢。
在談及近兩個月來接觸口傳系同學的感覺,廖老師覺得還不錯,同學對於時事的新聞已經漸漸能有自己的意見與特別的看法,只是在這方面廖老師仍覺得同 學們必須要訓練出一套自己的邏輯思考來面對現況下千變萬化的新聞,因此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努力。
最後,對於將來想要從事新聞工作的同學,廖老師建議同學在學校中要先找出自己的興趣,可能是司法、財經、醫療、政治……等,找到後再多吸收該領域的專業知識,畢竟現狀下媒體發展是分眾的,單單只有新聞方面的專業知識是不足以與其他人競爭的,尤其外語能力的加強對於邁入國際化的現在更是不可或缺,然而,儘管如此我們口傳系的學生也不用小看自己所學,廖老師認為口傳系中所學溝通的技巧,便是我們將來就業時可掌握的優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