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成立FB粉絲頁,請按「讚」支持:https://www.facebook.com/SCDEpaper ◎「Change Our 口傳」請將您的想法、看法甚至疑問傳至Email:scdepaper@gmail.com
2002/09/07
[宣傳]淺談通用、漢語拼音
[2002/09/07 記者李慧君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不久前,教育部響起中文音譯的爭議,震驚各界,有人說漢語拼音比較好,也有人說通用拼音比較好,最後教育部宣佈將採用較傾向「本土語言」發音的「通用音標」系統,而讓各界掀起一股熱烈的討論風潮,單純的「語言音標」問題也被激化成「統獨爭議」。
一.為何教育部採用通用拼音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對中文譯音建議以“通用拼音”的意見出爐之後,各方意見便一直揣測是否為「語言政策泛政治化」,在爭執之餘,我們更應該冷靜下來探討其教育部審查的理由,至於教育部採「通用拼音」的主要理由:
*通用拼音較符合國人語言及發音方式
台灣由於政治環境特殊的關係,語言的拼音系統也相當雜亂,各種流通的拼音系統,包括了「羅馬拼音」、「漢語拼音」、「注音第二式」及「通用拼音法」,結果卻是造成國內譯音「一國多制」的現象。
外國人到台灣學華語、原住民在記錄自己的語言時常發生困擾,如今發現「通用拼音」比漢語拼音更能容納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的發音拼音,同時,也比較符合國人的「發音習慣」,例如「東」譯為「dong」,漢語拼音時卻譯為「deng」,「蕭」譯為「siao」,漢語拼音譯為「xiao」。
另外,教育部也敲定中文譯音採用通用拼音系統的各部會配套措施,中央圖書館等資料查詢,護照人名、郵政地址及地圖地名譯音,則預訂不久後逐漸統一,全面改採通用拼音,但對於路標的音譯,目前還是會尊重各地方的意見。
二.漢語拼音和國際相連接
台灣學者認為,由於中國大陸具有十四億人口的優勢使用比例,加上和大多數學習華語的海外國家,亦均多採取「漢語拼音」,在如此強大的國際現實壓力下,國內若採取流通性較低的「通用拼音」作為英譯,難免顯得弱勢。
而且,最重要的是可能會常發生來台灣的外國人和一般民眾一旦以華語溝通時,將可能有產生「鴨子聽雷」的溝通障礙,這對於事事講求要「國際化」的台灣政府而言,無異是一種「開倒車」式的怪異行徑,讓多數漢語拼音學者與在台外籍人士推測認為,這可能又是台灣政府當局擔心,一旦採用「漢語拼音」後,是自認在文化上被中國大陸給「統」了,於是,由拼音問題所演進的政治問題於焉產生。
三.「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之差異
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兩套的差異主要在一些「音素符號的選用」和「拼字法的不同」,不如說「通用拼音」只是「漢語拼音」的修正版。
有人說,「漢語拼音」代表“中國拼音系統”,「通用拼音」代表“台灣本土拼音系統”,並認為採用「通用拼音」後,就可以用該套系統來書寫其他台灣本土語言諸如客語、台語等。這樣的說法和認知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牽涉到如何定義“本土”,及華語算不算台灣的“本土”語言的問題。
會有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每個語言都有其語音上的特色,在文字方案的設計上很難「魚與熊掌兼得」。如同選購車子一樣,不同廠商、不同款式的車有不同的特色。購車者應當先列出自己購車的優先順序是什麼,看是要價格便宜、時髦、跑的快、省油、還是安全為優先考量。「國際音標」之所以能標全世界的語言,其實也是犧牲了音標系統「簡潔性」所換來的。
其實不管採用通用拼音還是漢語拼音,國人根本不需要擔太多的心,因為拼音只是為了方便外國人使用,對於什麼路譯音成什麼樣子,只要我們看的懂國字即可,不會因為音譯的改變而路標也看不懂,或許有很多人會擔心國民外交會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只要你真的喜歡那個國家,不論它的文字改的如何,應該都會辦法去了解的,畢竟文字的使用,對我們來說是方便溝通的工具。
有關於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的爭議的資料蒐集,大家可以到「台灣通用語言拼音網站」了解,或打上關鍵字「漢語拼音」或「通用拼音」相關的網頁連結,網址是http://abc.iis.sinica.edu.tw/。
(以上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專訪]口傳新鮮師-專訪溫偉群老師
[2002/09/07 記者王美淳採訪/呂美雲 整理報導]
轉眼間,暑假即將結束,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口傳系也新增兩位專任講師。新講師的到來,相信同學們一定有不少的好奇與想像,因此,搶先為大家訪問到了其中的溫偉群老師,希望藉由這次的訪問,能讓大家對這位新講師有初步的認識。
首先,談及溫偉群老師的學、經歷背景,溫偉群老師表示,他大學畢業於東吳法律系,而當初之所以會選擇法律系,主要因為在高中時期是演講、辯論選手,然而,由於當時沒有口語傳播系,所以最優秀的辯論選手,幾乎都會選擇念法律系,他也不例外,而一直到大學畢業、服兵役前,也一直都有在擔任辯論教練的工作。溫偉群老師表示,其實他一直有出國深造的打算,然而,他認為自己應該先在實務界磨練一段時間,再加上出國唸書有經濟上的因素。因此,在服完兵役後,他選擇了先就業以累積自己的實務經驗與資金,在這段期間,溫老師陸續於三個媒體的新聞部,擔任採訪記者的工作,分別為中國廣播公司(主跑立法院)、TVBS(主跑司法、警政)及超級電視台(先擔任專題記者,後主跑司法、警政)。
後來,溫偉群老師選擇進入美國「中央密蘇里州立大學」的傳播研究所,專修口語傳播,當初會選擇此學校,考量的因素之一便是,在當時所能找到最便宜的學校。取得碩士學位後,緊接著溫偉群老師又進入「密蘇里大學」攻讀口語傳播,並於今年八月二號取得博士學位。溫偉群老師表示,他在碩士研究所,第二年及博士研究所的三年間,很幸運的申請到了教學助理及獎學金,這不僅對他在求學經費上給予很大的幫助,也讓他擁有不少豐富的教學經驗。
溫偉群老師表示,他的專業領域主要在修辭學、政治傳播、演講學、辯論學等方面,尤其是對政治演說、政治辯論、甚至於政治廣告的言辭分析......等部分特別有興趣。基於這樣的專長與興趣,因此,當初在申請工作時,他也只以世新口語傳播系為唯一的申請對象。
在往後的新學期中,溫偉群老師將於系上開設「口語傳播概論」與「傳播法規」等課程,談及未來自期的教學方向與風格,溫偉群老師認為,大學部的課程方面,學術固然重要,但它必須與社會的脈動結合,因此,他希望讓同學在理論之外,能有更多應用的空間,溫偉群老師也強調,他在實務界的經驗,有助於他在理論與實務之間搭起一道橋樑,相信這樣對同學們在課堂學習,或未來就業等方面都會有所助益。再則,溫偉群老師不希望同學們的學習,僅止於記憶、背誦,因此,也希望藉由課程的安排,能夠訓練同學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實用」與「活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口語傳播概論」的課程裡,溫偉群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將當中的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的觀察、分析理解與運用;在「傳播法規」的課程中,由於溫偉群老師分別擁有法律與傳播的學位,因此,他希望自己能整合二者,使同學們具備最基礎的法律觀念。
此外,溫偉群老師也提及在「口語傳播概論」的課程方面,有可能會與系上的沈錦惠老師共同教授,目前可能的形式是沈錦惠老師負責上半段(期中考前)的教學,而他負責下半段(期中考後),溫偉群老師表示,在國外,由兩位以上的老師,共同教授同一門課程並不是件稀奇的事,不同的老師對於知識的觀點與見解不一定相同,說不定反而能彼此相輔相成、截長補短,進而激盪出更精采的火花。溫偉群老師表示,這樣的構想雖然尚未確定,但他是樂觀其成的。
最後,在談及對口傳系學生的印象或期待時,溫偉群老師表示,因為尚未開學,所以他只能先藉由口傳系畢業生的出路調查等資料來預期、認識系上的學生,而資料所顯示出來的特質與他的預期差異不算太大;然而,往往透過人與人之間實際的互動過程,才能真正去認識、了解其他人,而這樣的過程也十分有趣的,因此,他不會期待同學們所有的表現都會在他的預期當中,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也是研究傳播學的樂趣之一。溫偉群老師表示,對於開學後與同學們的相處、互動,他抱持著十分期待和興奮的心情,而其他無論是在學習或未來出路等方面的問題,他也會盡最大的努力來協助同學。
[宣傳]暑期實習甘苦談-電視台篇
[2002/09/07 記者張家齊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首先為什麼同學會選擇到電視台實習呢?在三立電視台節目部實習的施慧絹同學表示,由於在系上已有較多文字方面的訓練,因此會比較想要到電視台實習,多了解一下媒體的生態,並且希望能在參與節目製作的過程中增加實務上的經驗。
就現實面上而言,由於實習名額有限,因此在競爭激烈的情形下必須以成績做為篩選的標準,在MTV電視台頻道事業發展部,實習的林柏翔同學指出,在爭取實習的過程中盡量找出你的優勢在哪,假如想去實習又怕因為成績的關係而被刷下來,不妨找些含有附帶條件的單位,像MTV台只限男性,相較之下在系上的競爭者就減少了許多。
攝影機下的生活?
在電視台實習期間,常有機會參與各種活動,如協同攝影師一同採訪、觀摩錄影過程、以及節目製作等等。在三立電視台節目部實習的羅舜怡同學表示,在參與『用心看台灣』這個節目製作時,讓她有機會能隨同攝影師和導演等人一同出外景。過程中,讓她感受到實際情形要比想像中的辛苦多了,在一整天的外景行程裡,要先預想要拍哪些東西,不過有時到現場可能又會跟安排的行程不一樣,因此現場臨場反應很重要,尤其是導演,如果到了現場發現與原本計劃不同,若是反應不夠快的話,那就什麼也不用拍了。每當遇到這種情形,拍攝的時間就會延誤,因此每次出外景,都是一大早起床,在準備開工後就沒有時間可以休息了,實在是相當的辛苦。
另外,在三立電視台新聞部實習的黃玟閔同學則提到,在實習過程中最辛苦的,莫過於在擔任攝影師助手的期間,有時還得陪同攝影師一同參加記者們的聯合訪問。她表示,有一次前往中國信託金控公司董事長辜濂松,舉辦的例行性董事會,會後記者們包圍辜濂松問了將近十五分鐘的問題,在一旁拿著麥克風的她不時的交換雙手拿著,拿到最後手都開始發抖了,是個很特別的體驗。
口傳與電視的連結?
對於系上所學到的知識是否在實習中派上用場呢?在八大電視台節目部實習的張巧昀同學指出,由於平時在學校就經常做些口語表達的訓練,因此會比較敢主動跟其他人做溝通,在和其他學校的同學相較之下,同樣是面對陌生環境的我們,似乎也比較懂得跟人做應對。而施慧絹同學認為,經過了系上一年的語言與邏輯課程訓練之後,對於構思節目的腳本比較不會出現矛盾的情形,同時在上完演講學和說服理論的課程之後,也比較懂得去思考到觀眾想要看的東西是什麼,以及如何呈現節目才能夠吸引觀眾的目光。
你想從事電視相關工作嗎?
經過這一兩個月的實習後,在民視電視台工程部實習的王韋伶同學認為,無論到哪一個單位去實習,都算是一種新的體驗,雖然在工程部實習蠻嚴格的,每天下班前主管都會要求寫一份報告,來驗收你學到了什麼,但是裡面的員工都很親切,一旦遇到問題時也都會很願意教你,在實習的過程中可以聽聽他們的工作經驗談,以了解到在電視台工作的實際情形。
在三立電視台節目部實習的呂美雲同學表示,將來如果有心想往傳播界發展的同學,不妨為自己多爭取一些實習的機會,以提早了解到媒體生態。不過系上提供的實習名單實在有限,因此她建議未來口傳系能夠提供更多的實習單位,供學弟妹們做選擇。此外,她認為不管自己將來想不想在電視台工作,有機會的話可以嘗試看看,讓自己先了解到本身的優缺點在哪裡。最後她建議學弟妹們將來無論在哪個實習單位一定要有禮貌,有問題一定要敢問,還有不能怕生,讓人覺得你有這份熱誠學習東西。
最後,在華視電視台新聞部實習的黃晶琳同學表示,以往口傳系在教學上比較偏向理論方面,雖然在電視台較有機會模擬撰寫電視稿與平面稿,以及學到一些簡單的剪接技巧,不過這些卻未曾在系上訓練過,因此她認為口傳系的同學假如有機會的話可以多增加剪接和寫稿的能力,同時她也建議不訪將口傳電子報做為實習的單位,可以讓學弟妹先接觸到有關新聞採訪這方面的訓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