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成立FB粉絲頁,請按「讚」支持:https://www.facebook.com/SCDEpaper ◎「Change Our 口傳」請將您的想法、看法甚至疑問傳至Email:scdepaper@gmail.com
2002/09/07
[宣傳]淺談通用、漢語拼音
[2002/09/07 記者李慧君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不久前,教育部響起中文音譯的爭議,震驚各界,有人說漢語拼音比較好,也有人說通用拼音比較好,最後教育部宣佈將採用較傾向「本土語言」發音的「通用音標」系統,而讓各界掀起一股熱烈的討論風潮,單純的「語言音標」問題也被激化成「統獨爭議」。
一.為何教育部採用通用拼音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對中文譯音建議以“通用拼音”的意見出爐之後,各方意見便一直揣測是否為「語言政策泛政治化」,在爭執之餘,我們更應該冷靜下來探討其教育部審查的理由,至於教育部採「通用拼音」的主要理由:
*通用拼音較符合國人語言及發音方式
台灣由於政治環境特殊的關係,語言的拼音系統也相當雜亂,各種流通的拼音系統,包括了「羅馬拼音」、「漢語拼音」、「注音第二式」及「通用拼音法」,結果卻是造成國內譯音「一國多制」的現象。
外國人到台灣學華語、原住民在記錄自己的語言時常發生困擾,如今發現「通用拼音」比漢語拼音更能容納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的發音拼音,同時,也比較符合國人的「發音習慣」,例如「東」譯為「dong」,漢語拼音時卻譯為「deng」,「蕭」譯為「siao」,漢語拼音譯為「xiao」。
另外,教育部也敲定中文譯音採用通用拼音系統的各部會配套措施,中央圖書館等資料查詢,護照人名、郵政地址及地圖地名譯音,則預訂不久後逐漸統一,全面改採通用拼音,但對於路標的音譯,目前還是會尊重各地方的意見。
二.漢語拼音和國際相連接
台灣學者認為,由於中國大陸具有十四億人口的優勢使用比例,加上和大多數學習華語的海外國家,亦均多採取「漢語拼音」,在如此強大的國際現實壓力下,國內若採取流通性較低的「通用拼音」作為英譯,難免顯得弱勢。
而且,最重要的是可能會常發生來台灣的外國人和一般民眾一旦以華語溝通時,將可能有產生「鴨子聽雷」的溝通障礙,這對於事事講求要「國際化」的台灣政府而言,無異是一種「開倒車」式的怪異行徑,讓多數漢語拼音學者與在台外籍人士推測認為,這可能又是台灣政府當局擔心,一旦採用「漢語拼音」後,是自認在文化上被中國大陸給「統」了,於是,由拼音問題所演進的政治問題於焉產生。
三.「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之差異
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兩套的差異主要在一些「音素符號的選用」和「拼字法的不同」,不如說「通用拼音」只是「漢語拼音」的修正版。
有人說,「漢語拼音」代表“中國拼音系統”,「通用拼音」代表“台灣本土拼音系統”,並認為採用「通用拼音」後,就可以用該套系統來書寫其他台灣本土語言諸如客語、台語等。這樣的說法和認知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牽涉到如何定義“本土”,及華語算不算台灣的“本土”語言的問題。
會有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每個語言都有其語音上的特色,在文字方案的設計上很難「魚與熊掌兼得」。如同選購車子一樣,不同廠商、不同款式的車有不同的特色。購車者應當先列出自己購車的優先順序是什麼,看是要價格便宜、時髦、跑的快、省油、還是安全為優先考量。「國際音標」之所以能標全世界的語言,其實也是犧牲了音標系統「簡潔性」所換來的。
其實不管採用通用拼音還是漢語拼音,國人根本不需要擔太多的心,因為拼音只是為了方便外國人使用,對於什麼路譯音成什麼樣子,只要我們看的懂國字即可,不會因為音譯的改變而路標也看不懂,或許有很多人會擔心國民外交會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只要你真的喜歡那個國家,不論它的文字改的如何,應該都會辦法去了解的,畢竟文字的使用,對我們來說是方便溝通的工具。
有關於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的爭議的資料蒐集,大家可以到「台灣通用語言拼音網站」了解,或打上關鍵字「漢語拼音」或「通用拼音」相關的網頁連結,網址是http://abc.iis.sinica.edu.tw/。
(以上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