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05

[活動]「菜鳥」入學,活動一籮筐~~

 【記者黃奐臻採訪報導/李宜貞整理】
 又到了新生入學的時候了!學校和口傳系舉辦了一連串的迎新活動,希望讓這群新鮮人能及早適應大學的生活。口傳系學會舉辦了一系列相關活動,像是迎新茶會、新生訓練、口傳期初社大…等,錯過的新生可得仔細看了。

 口傳新生相見歡
  為了使新生們能夠熟悉他們的新同學,並且更加了解口傳系和大學的生活,口傳系學會於8月27日(一)下午2點,於公館的「人性空間」舉行迎新茶會。
首先開場,為炒熱現場氣氛,由活動部部長王裕炯和宣傳組王齊賢兩位主持人打頭陣,他們一搭一唱的對話,引起台下陣陣笑聲,讓一群彼此不認識的人拉近了不少距離。
  新生茶會的目的是為了讓新生能更瞭解大學生活。系學會會長和學長姊輪番上陣,為學弟妹解決所有的疑難雜症,新生們的問題如排山倒海而來。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不過,在學長姐細心的解答下,新生們的疑惑應該有了初略的瞭解。
之後的新生自我介紹也發生了不少插曲,像是有位學弟長的和李小龍十分神似,引起在場人士的騷動,使的氣氛頓時熱烈起來;而主持人王齊賢和學妹間的哈日、哈韓保衛戰也製造了不少「笑果」,也引發熱切的討論,並拉近了同學彼此間的距離。

疑難問題總排解
  學校為了使新生更加熟悉學校,在9月19日(三)舉行新生訓練,除了和自己的班導師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外,和新同學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交談的機會;藉由各方的介紹,開始熟悉學校的各單位、人員的職掌和運作。
  可惜的是,這次的新生訓練恰巧遇上納莉颱風所帶來的各項災情。新生們有些並未出席,以口傳一甲來講,大概就有十幾位同學未到。

熱鬧滾滾的口傳期初社大
  口傳系學會為了讓新生們了解學會運作的情形和宣傳一些學會所辦的活動,所以,在9月26日(三)下午在大禮堂的教室舉辦第10屆期初社員大會。
  大會一開始,不同於過去的期初社大,這次的開場很特別。先由主持人王齊賢帶領大家倒數計時,揭開一系列活動的序幕。最先上場的是一齣小短劇─「小混混之我要出頭天」,參與的人員無不發揮搞笑本領,演員努力的演出,果然贏得在場人士的熱烈鼓勵,而「忘記」繳系會費的新生們,也變成了這齣戲頭號的揶揄對象。
  接著,為了讓新生再次加深印象,學會又重新介紹了學會的組織和幹部,當然人手不足的部門,就稱這個時間好好的宣傳,希望可以多吸收一些學弟、學妹加入;有活動舉辦的部門也卯足全力,加緊宣傳,如活動部企劃組也為了迎新露營,做了一首宣傳曲,這當然又獲得了滿堂彩。
  再下來登場的節目,就是緊張刺激的「隨堂點名」,這個遊戲是為了測驗新生對學校和口傳系了解的程度,題目包羅萬象,如學校新任校長和系主任的名字、什麼叫做二一.....等,大部分的新生都順利答對並得到學會所提供的禮物。
  最後的重頭戲,當然就是口傳啦啦隊的表演囉!隨著高難度特技的一一呈現,在場的學弟妹紛紛表現出讚嘆的神情,而口傳期初社大就在啦啦隊精采的演出中劃下完美的句點,這一系列的迎新活動也到了一段落。

[專題]大學導師做什麼?


【 記者陳詠詩 呂美雲 黃晶琳採訪報導/李詩韻整理 】 
  也許,許多大學新鮮人對大學導師的印象仍停留在“班會上見面,爾後便沒有任何交集”的階段,其實大學的導師並不如大家所想的一般,本期口傳電子報特別訪問了系上沈錦惠、夏春祥、游梓翔老師,期待能顛覆您對大學導師的刻板印象。
一般而言,大家對於“大學導師”的印象和認知,多是在班會時間見上一面,便再也沒有任何的交集。有些時候,同學們可能連自己的導師是哪位都不清楚,遇到問題時便不知所措,不知該找誰幫忙。更可能,您到現在依然不知設置大學導師的用意為何?事實上,設立導師是為協助大學生在課業、生活、感情各方面遇到問題時,可有管道解決或暢發。針對此點,夏春祥老師認為導師並非只有制式化、體制上的功能,而還具更深層面的價值-即可成為學生“全方位的導師”。除此之外,夏春祥老師指出不要將大學導師侷限在只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而已,他建議我們可以把導師當成朋友:一個人生經驗比我們豐富的朋友。而且這樣的關係不單連繫在大學四年,導師更可以成為我們一輩子的朋友。
對於師生間該如何互動,老師們均表示學生們可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依自己的需要尋求老師的協助。例如,帶過今年升大二的沈錦惠老師,在輔導新生時就建議新生可自動找時間,到研究室找她吃飯,聊聊生活瑣事和家庭狀況,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及互動。但沈老師也強調這一切的前提是學生主動的和她接觸。此外,沈老師更提出不要將“導師”侷限於系上指定的老師。學生們可找一位和自己風格相合可溝通,談心的師長,而“他”便是你的導師。而今年一乙的導師,游梓翔老師也表示,口傳系師生之間互動一向良好,而老師和老師之間也保持良好的學生資訊互通,就算無法經由導師得到完善的解決,導師也會推薦學生更好的老師尋求幫助。
沈錦惠老師形容導師和學生之間如同隔著一扇門。老師開啟了門,就等學生主動踏入這扇門。並且導師角色定位於聽者和意見提供者,雙方的關係建立在互信和風格的相近上。夏春祥老師則指出,導師和教官的角色不同。導師主要是扮演引導和協助的角色,幫助學生能夠做全方位的學習。而一位積極的老師,可以帶領班級的氣氛,培養師生之間某種程度的默契。同時,因每位學生的需求不同、層級不同,導師也會針對差異給予個別的輔導。
對於大一新生,導師們也提出了大一新生較常面對的問題及幾項建議。大一新生在剛踏入大學校園時,必定有許多的不適應和徬徨。例如,空堂時間的掌握、如何獨立生活、戀愛問題、開放的學習環境..等等。游梓翔老師建議學生在自我管理及時間應用上的能力需多加培養,同學們可以多利用空堂時間參加社團或聽聽演講。安排時間自我成長,培養自我領域以及增加英文、電腦等基本能力。夏春祥老師則提出大一是剛脫離高中僵化的思考和學習模式,因此夏老師鼓勵大一的學弟妹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沈老師也提出在大學生活中同學們可以盡量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導師也會幫助同學更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學和國、高中的教育環境差異頗大。因此,導師定位除了在體制、功能上有明顯的不同外,學生們對導師的看法也明顯差異。不少人對大學導師就曾產生質疑,大學生自主、獨立性強,大學導師對於大學生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呢?本篇報導除了釐清您對大學導師錯誤的看法外,更希望跳脫體制上的導師制度,重新定位大學導師的角色。

[專題]實習,不只是實習而已!?


【 記者李宜貞採訪報導
  漫漫暑假,轉眼就過了。升大四的同學補習的補習、打工的打工,或是出國的出國,沒有幾個是完全「閒閒美黛子」的。有一群人,日子過的有點不一樣,在這段日子,頂著一半學生、一半上班族的尷尬身份,體驗實務操作的生活,他們就是暑假實習生。多數的新聞科系都有暑假實習的學分,不同於他們,口傳系的暑假實習是沒有學分的,多數的實習單位也不會有薪水。
 實習名額從哪來?
  實習的申請是在學期末的時候,由有意願的大三同學檢具三年成績到系辦登記。由於僧多粥少,不管是哪個實習單位,都要擠破頭才能爭取到機會。實習名額主要是由老師、系辦及畢業學長姐向各媒體爭取來的。據一媒體工作者Richard投稿傳學鬥的文章中指出,多數的傳播科系都是透過各種關係與各媒體協商實習事宜,有的是歷屆校友,有的是因為媒體主管在學校授課,更有的是因為系上老師的人情,種類不一。
  今年系上所爭取到的的實習單位有台視、中視、華視、八大電視、MTV電視台、東森網路新聞部、台北之音、警廣、漢聲廣播電台、中廣、中國時報、優識公關公司、威肯公關公司…等,共計30個名額。
 如何選擇
  實習單位要的是什麼樣的實習生呢?系上的申請程序是以成績為標準,但是有些情況並不是這樣簡單。一位在公關公司實習的同學就說,她所任職的實習單位原本預期的人選,是在校有修實習長官選修課的同學;但是,在登記的過程中,並沒有人告訴她這種「遊戲規則」,讓她在實習初期,在公司內部顯得尷尬。她更建議,將來在登記申請的過程中,如果有這種相關的「遊戲規則」,能夠清楚告知有意願實習的同學。
   另外,在申請的過程中,實習單位有時也會設下一些限制。像是今年的MTV台就只要求男實習生;或像是聯合報要求申請的實習生資格,必須要修畢多少新聞必修學分。這類規定在公告貼出時,就會寫的很清楚,將來希望能爭取實習機會的同學,要睜開眼看清楚,畢竟,同一梯次的登記只能填一家。
 實習生活能學到什麼
  實習生的生活看實習單位的規劃。有些單位有計劃的照顧、教育這些生手,有些單位即採放牛吃草的態度。一位在公關公司實習的文化大學學生認為,實習的生活並不如想像中的充實,多數的時間都只是處理公司的雜務,像是黏黏信封套、跑跑郵局,實在不瞭解實習的意義在那裡。但是,另外一位在台視實習的系上學生持相反的意見,她表示,實習單位從採訪、錄音到主播台等的實作,她覺得收穫良多,是一個很好的實務工作經驗。可見得,實習的生活究竟是充實或是無趣,真的是要碰點運氣了。 
  實習生活是不是充實,帶實習生的長官或記者影響也很大。Richard指出,實習記者應該有一個確切的認知,老記者與學校老師不同,沒有義務教實習生任何採訪技巧,更可能因為實習生而拖延繁重的採訪行程。多數的記者並不會因為多帶了一名實習生,薪水就會增加。而且線上記者除了每天的日常採訪,還有漏新聞和截稿的壓力,兵荒馬亂採訪過程中實在難以兼顧實習記者的生死。他說,如果能碰到一個熱心的記者,實習完記得寫張卡片感謝他;如果碰到比較冷漠的記者,就當作是一場社會歷練,畢竟老記者本來就沒有必要把看家本領教給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