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05

[專題]大學導師做什麼?


【 記者陳詠詩 呂美雲 黃晶琳採訪報導/李詩韻整理 】 
  也許,許多大學新鮮人對大學導師的印象仍停留在“班會上見面,爾後便沒有任何交集”的階段,其實大學的導師並不如大家所想的一般,本期口傳電子報特別訪問了系上沈錦惠、夏春祥、游梓翔老師,期待能顛覆您對大學導師的刻板印象。
一般而言,大家對於“大學導師”的印象和認知,多是在班會時間見上一面,便再也沒有任何的交集。有些時候,同學們可能連自己的導師是哪位都不清楚,遇到問題時便不知所措,不知該找誰幫忙。更可能,您到現在依然不知設置大學導師的用意為何?事實上,設立導師是為協助大學生在課業、生活、感情各方面遇到問題時,可有管道解決或暢發。針對此點,夏春祥老師認為導師並非只有制式化、體制上的功能,而還具更深層面的價值-即可成為學生“全方位的導師”。除此之外,夏春祥老師指出不要將大學導師侷限在只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而已,他建議我們可以把導師當成朋友:一個人生經驗比我們豐富的朋友。而且這樣的關係不單連繫在大學四年,導師更可以成為我們一輩子的朋友。
對於師生間該如何互動,老師們均表示學生們可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依自己的需要尋求老師的協助。例如,帶過今年升大二的沈錦惠老師,在輔導新生時就建議新生可自動找時間,到研究室找她吃飯,聊聊生活瑣事和家庭狀況,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及互動。但沈老師也強調這一切的前提是學生主動的和她接觸。此外,沈老師更提出不要將“導師”侷限於系上指定的老師。學生們可找一位和自己風格相合可溝通,談心的師長,而“他”便是你的導師。而今年一乙的導師,游梓翔老師也表示,口傳系師生之間互動一向良好,而老師和老師之間也保持良好的學生資訊互通,就算無法經由導師得到完善的解決,導師也會推薦學生更好的老師尋求幫助。
沈錦惠老師形容導師和學生之間如同隔著一扇門。老師開啟了門,就等學生主動踏入這扇門。並且導師角色定位於聽者和意見提供者,雙方的關係建立在互信和風格的相近上。夏春祥老師則指出,導師和教官的角色不同。導師主要是扮演引導和協助的角色,幫助學生能夠做全方位的學習。而一位積極的老師,可以帶領班級的氣氛,培養師生之間某種程度的默契。同時,因每位學生的需求不同、層級不同,導師也會針對差異給予個別的輔導。
對於大一新生,導師們也提出了大一新生較常面對的問題及幾項建議。大一新生在剛踏入大學校園時,必定有許多的不適應和徬徨。例如,空堂時間的掌握、如何獨立生活、戀愛問題、開放的學習環境..等等。游梓翔老師建議學生在自我管理及時間應用上的能力需多加培養,同學們可以多利用空堂時間參加社團或聽聽演講。安排時間自我成長,培養自我領域以及增加英文、電腦等基本能力。夏春祥老師則提出大一是剛脫離高中僵化的思考和學習模式,因此夏老師鼓勵大一的學弟妹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沈老師也提出在大學生活中同學們可以盡量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導師也會幫助同學更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學和國、高中的教育環境差異頗大。因此,導師定位除了在體制、功能上有明顯的不同外,學生們對導師的看法也明顯差異。不少人對大學導師就曾產生質疑,大學生自主、獨立性強,大學導師對於大學生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呢?本篇報導除了釐清您對大學導師錯誤的看法外,更希望跳脫體制上的導師制度,重新定位大學導師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