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徐韻茹 修改:馬國光老師]
教改,叫了就改?
題目有吸引力,但是可能對於作品的說明性太弱
從「廢除聯考」、「多元入學方案」到「九年一貫」,(這就是我們的教改嗎?)這一句可刪其中每一項改革,無不牽動學生、家長、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的生涯規劃,(乃至日常作息的巨大改變。)可刪這些可能都是主導政策規劃的學者與官員無法想像的。以上加了可能兩字,因為在這個論題中,不必要讓所有的教育人員都受到責備。我們要常常注意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今天問題的重點不是「反教改」,更不是要走回頭路,而是從已經啟動的改革中,找出問題、發覺盲點,能修正的就儘快修正,已證明不可行的就應當另謀出路。(畢竟走到這一步,選擇漸進調整的方式,恐怕是造成傷害最小的方式。)以上的這一段話,可以說得詳細一點,由於這是很有爭議的論點,有的人,以為可以全面停止教改,有的人卻認為可以慢慢修正。
就「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規範來看,在社會領域課程中,除了國小五、六年級課程綱要中提到應教「台灣史」外,國中課程則強調以中國大陸、亞洲及世界等他國史地環境為主。但是使得現有的「認識台灣」教材自國中課程綱要中消失不見?導致書商與國中教師深感疑惑,國中課程教材到底要不要編入台灣部分內容,出現各方解讀不一的窘狀。以上說得就比較清楚,那是由於舉出了實證。
兩段間的連接有點問題,好像沒有那麼必然的關連。看來是另起了一頭,當然不是不可以,卻應是在把前面的作了充分說明之後才行。
在聽到了原作者的脫明之後,在此有一個提醒:只寫自已有把握的題材,如果要有充分的把握,就要讀得多些。
再就「社會」領域暫行綱要的能力指標來看,指標包括「了解居住城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認識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從演變與革命的觀點,分析歷史的變遷」、「權力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形態等互相影響」、「對科技運用所產生的問題,提出促進立法與監督執法的策略與行動」、「了解道德、藝術、宗教如何影響人類的價值與行為」……等能力指標。這些指標幾乎可以以專書闡述,而且其中還涉及歷史觀的判斷,對於國中小學的學生根本太難。
就是以上的這一段,就可以充普發揮成為一篇很有分量的評論。作者不要把頭緒展開的太多,以致於沒有任何一個論點說得清楚。這是大部分的同學的問題。
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代表也坦承此處最好註明出處,因為這可能連接到一個重要的論點。,社會領域能力指標出現各方解讀不一的狀況,調查發現,目前小一的社會領域教科書就普遍出現與能力指標預定目標差距過大的問題,各家版本符合度僅再三成到四成六左右,在在顯示課程能力指標有超過半數根本沒有被正確轉化為教學目標,相對可能會造成教學和考試評量都無法落實課程綱要預定的指標,成為九年一貫課程設計的最大問題。以上的說明就比較清楚,也沒有用去太多的篇幅,以後在如此的技巧上可以繼續掌握。
如果有好幾個論點在這一篇主題中,就可以考慮的條陳方式說明。如1,2 ,3 …
不僅是社會領域課程有疑慮,國內英語教育也出現雙峰現象。台大外文系主任廖咸浩表示目前民編版英文教科書難度大多偏高,在什麼地方讀到他的意見?只適用資質高的學生,英文教育走向「菁英主義」,難怪資質低的學生會放棄英文。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也提出質疑說:「出版前難道沒有先試用或實驗嗎?」教科書這麼難,教育部長知不知道?如果知道,為什麼能通過審核?在書上蓋大印?現在的英文教育是「從台北看台灣」,政府官員簡直不知民間疾苦。
以上的段落中其包括了至少兩點,1,菁英主義的問題。2,事前檢驗的問題。可以說得更細。其實,我已在這一篇作品中找出了好幾個論點,也都可以單獨成篇,只是,塞在這一篇裡就顯得擁擠。
以下的段落又像是另起一頭。
而訪間隨處可見「雙語」或「全美語」幼稚園,家長歇斯底里地逼學齡前小孩子學英文,簡直是本末倒置少用情緒性字眼。小孩子第一個學習的語言會形塑為文化,第二個學的語言會成為工具。現在的小朋友先學會英文,在學會國語和母語,明顯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要這些小朋友以後如何認同台灣。以上好像成了語言學的討論。此段可刪。
而數學課程亦是,從大倡「建構式數學」到「九年一貫已廢除建構式數學」。要知道課程的更動,牽動到師資結構的調適;教材的更動,牽動整個教科書生產機制的變動;而成績評量與入學方式的更動,也涉及整個教育行政配套的相應更動。其中每個環節莫不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而學者與高官在制定這些政策時怎能不高瞻遠矚,而不是叫改就改。
教科書的變革意味著教育內容的變革,要看形塑怎樣的國民。其前提是國家目標作為前提的文化目標,而不是僅僅只是官方制定而民間遵從,亦不是民間反彈政府就照單全收。民間版教科書就像解除戒嚴、開放媒體後,被異化的社會所呈現的傳播污染。眾所詬病的是商業化取代了官方控制,教育並沒有進步。以上面的這一句話而論,就可以成為一段討論的文章,只是需要更多的申論,當然也就牽連到更多的資訊。但是,要改善的是傳播污染和商業化的社會病變,就必須尋找病根所在,以符合發展需要。
教改已上路,今天關注的重點不能再是要不要恢復聯考,或是不斷誇大教改的缺失,而是怎樣面對改革過程中的陣痛,對症下藥解決問題。也不是盲從其他國家的政策,亦不是像無頭蒼蠅一般追隨來自四面八方的民意。而是要找對問題,正視問題癥結點的所在,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寫評論作品不是有很多資料就會很好,而是要有想法,我們當然歡迎考證詳實,但也不可尾大不掉。資料只是證實論點之用,而非堆砌之用。要格外注意有沒有在一篇作品中容納了太多的論點!
*紅色字樣為馬國光老師修改、註解之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