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17

[專題]緊張!!咻一下就不見啦!

[記者歐陽瑾屏、林維詩、潘昇帆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緊張!緊張!緊張是怎麼產生的﹖身經百戰的口傳人,在面對口頭報告的時候會不會也是腦袋一片空白,全身ㄘㄨㄚˋ個不停呢﹖
      一般人或非本系的學生,一想到口傳系,就會對他們在台上的表現敬佩不已,常常會私底下交換心得,你是如何表現台風穩健的﹖為什麼你都不會緊張啊﹖你是天生就這麼厲害的嗎﹖...等等,大家都認為口傳人在口語表達方面簡直像是在吃飯如此簡單,其實大家都錯了,根據口三甲黃同學表示,雖然自己已經大三,上台報告時還是會緊張的不得了,也想盡各種辦法降低緊張,而另一位經由推甄的口三甲鍾同學說,因為在推甄前曾受過不少的訓練,所以只會在台下緊張,一上台就臺風穩健。
       由此可知,口傳人不是每個人都不會緊張,只是看你如何調適,因為口傳人不是天生少根緊張的筋,而是經由不斷地練習再練習,才有今天的成就,也因為我們比其他科系的學生多了很多口頭報告的經驗,才會表現出臨危不亂的氣勢。就像是一位剛起步的文字記者,剛開始他什麼都不會,但是經過不斷的練習,他也能成其中的佼佼者。
       環境的不同,緊張的程度有差別嗎﹖口傳系溫偉群老師提到一位研究溝通恐懼的學者---麥可羅斯基,根據他所發現的結果顯示,人的緊張會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情況與反應,有些人在人際溝通範圍內不緊張,但在公眾發言或是上台演講會非常緊張,有些人則相反,接受訪問的口傳人皆表示有其特徵。
      在麥可羅斯基的研究中發現,人在人際溝通的小團體、公眾發言的情境下,每個人緊張焦慮的程度並不一致,所以分析綜合起來,緊張可分為二種情況,一種叫做「人格特質」,指的是不論處於任何情況下都會非常緊張,而不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另一種是因為「情境」而緊張,大多數人都屬於這類型。前者解決方法為除了尋求自己所熟悉的環境外,還應該尋求專業的輔導,這類的人不適用累積經驗的方法,你給他更多的練習,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挫折與負面的經驗,後者則需多充實、多準備以及累積自己的經驗。
      老師對於學生緊張的看法又是如何呢﹖溫老師說,就他而言,在公眾演講的場合時可以處理的不錯,但一對一的場合時就比較不理想,所以希望像他一樣的同學能利用學者提出的減壓法或是他的小偏方來降低壓力。
學者的減壓法:
1.  系統減壓法-想辦法找出類似的情境來練習,不僅要熟悉環境,還需充分的準備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2.  知覺調整法:在面對問題時,做正面的思考,很多人會緊張是因為在演講前想像聽眾是不友善的,其實並非如此,美國調查顯示很多聽眾都屬中性的,他們並不會因演講人表現不好而特別去在意、嘲笑。
溫老師的小偏方:
      在演講之前找一些友善的面孔或是專心聽講的聽眾,告訴自己有很多人在聽,給予自己繼續演講的動力以及使自己表現更好的力量。
      另外,肢體的表達也是影響緊張的因素之一,在演講時應以最輕鬆的姿勢來表達,像是稍微搖擺自己的身體以分散緊張感,或是有些肢體語言,可移動的話會更好,若是以僵硬且死板的方式站立有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緊張產生。再來,台下人的反應也影響了發言者的心情,像是老師的態度及反應不好也會造成同學緊張感的增加、同學的不專心、偷偷竊笑或耳語,都是會影響台上的同學的表現。
      口傳系的學生不可能不會緊張,只是有些人擅於掩飾,而有些人不會,但緊張未必是不好的,適度的緊張,可以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做事前準備的工作,有更多的動機促使你去準備;相反的,當一個人完全都沒有緊張感時,可能會造成散漫且隨便的報告,所以溫老師認為,有適度的緊張感是好的。
      緊張是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形容詞,雖然無法擺脫它,但是有了它的存在使得我們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所以說不論是誰都不能夠完全的消除緊張感,那我們就好好的利用它使自己更加精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