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成立FB粉絲頁,請按「讚」支持:https://www.facebook.com/SCDEpaper ◎「Change Our 口傳」請將您的想法、看法甚至疑問傳至Email:scdepaper@gmail.com
2001/09/05
[專訪] 英語教學是否可行?
【 記者王美淳、徐培芬採訪報導/李瑾文整理 】
口傳系是否有採用英語教學的可行性?沈錦惠老師表示以目前的狀況,突然要實行英語教學這樣的方式可能有點操之過急,最好是能利用現有的資源,以階段性、局部性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將英語教學一點一滴地加入課程中,這樣一來除了可以讓同學慢慢接受外,對教學的效果也比較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
沈老師開門見山地指出,口傳系在本質上是歐美取向的一個科系,加上對台灣的教育界算是一個新興而陌生的學科,所以目前國內的相關資源可說是少之又少,而這一點從系上老師在上課教材選擇上,常將原文書列為考量之一便可瞧出端倪。
再者,如果同學在四年的求學後,想再繼續深造的話,因為相關的書籍大多為原文書,如果只是學習中文翻譯過後的知識,而對原意不求甚解,那將來不論在資料的搜尋或理解上,都會遭遇一定程度的阻礙,所以對英文程度的要求實在是不可偏廢。
因此,沈老師認為,英文程度的培養對口傳系的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這也是我們的所學能否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關鍵。沈老師還附註說明,其實不只是口傳系,世新大學本身就是以傳播起家的一所學校,因此,英文的學習對世新的學生而言,亦佔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於口傳系現有的資源及學生的英文程度、學習態度來看,英語教學的理想可否實現?可能遭遇到怎樣的困難?這個問題,沈老師首先聲明-教學,首重的是師生間的一個互動與默契。
因此,只有老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而必須要有學生的配合,這樣兩者才能相輔相成,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就師資方面,口傳系的教授大多是留洋的博、碩士,所以在英語教學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較困難是在課程安排這個部分。
在全盤用英語教學的情況下,首先必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同學的接受度與吸收度的問題。這包含了兩個部分,分別是「課程內容如何引人入勝」及「同學是否能夠理解」,若不能兼顧以上兩點,就可能造成學習意願低落或是根本學不到東西(包含聽不懂或是覺得學得太少二者)等狀況。
要如何讓上課內容有趣又不流於無意義的閒扯,如何讓同學能聽得懂,卻又不會覺得課程內容過於簡化等問題,這些都是老師們所會遇到最大的難題。再者,同學們的英文程度及學習態度也是使這個理想窒礙難行的影響因素之一。
沈老師表示同學們在英文程度上明顯稱差不齊,加上每一班的學生都很多,所以要兼顧程度好的同學及程度較差的同學,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就現狀來說,用中文上課都不一定聽得懂了,更何況是英文,況且同學們普遍的學習態度都不甚積極。
對於考試,也是採取敷衍的態度,能應付就應付,所以常有在課堂上做完筆記後,回去就不再讀原文書(甚至中文的也一樣)的情況,而考試就只讀課堂筆記來敷衍了事的情形(甚至有的同學的筆記還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向同學拷貝來的)。
面對這些狀況,想要讓同學學習英語的原意也因而被扭曲且難以達成了。所以,有時候老師在考試時就會採取比較死板的題目,目的不是為了刁難同學,而只是想確認同學是不是真的讀了書罷了。
沈老師也一再聲明她不希望這樣的情形一直發生,畢竟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同學們必須學習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如果這樣草木皆兵,不僅無益於學生,老師們也是很無奈的。
主要還是要看學生與老師間的一個互動與默契,英語教學並非不可行,但是必須要先讓學生與老師之間達成共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全班學生與老師的方式,,如此才能行之久遠。
綜合之前的一些情況與問題,沈老師很認真的思考了一些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法。她認為,以目前的狀況,突然要實行英語教學這樣的方式可能有點操之過急,最好是能利用現有的資源,以階段性、局部性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將英語教學一點一滴地加入課程中,這樣一來除了可以讓同學慢慢接受外,對教學的效果也比較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
沈老師也指出,原文書的採用是目前比較可以實行的一個方式之一,有助於同學們養成閱讀英文的習慣。沈老師還提出一些建議,像是定期(每個月或是每次期中考後)舉辦一些英語教學活動或座談;對於人數過多的班級,採用一些小組式的討論教學等,這些都是可以參考的一些方式,如果真的要落實英語教學,相信一定還有許多有效的方式,端看老師們如何去設計課程及學生們如何去配合了。
最後,沈老師期許同學們能有更自動自發的學習。在英語方面,書寫與口語要並重,不可偏廢。開口說英語並不難,但是要說得有內涵、有深度,卻沒有那麼容易,但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千萬不要害怕自己的英語程度不好,因為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一定可以彌補程度上的不足,沈錦惠老師也期許口傳的同學們都能成為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