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成立FB粉絲頁,請按「讚」支持:https://www.facebook.com/SCDEpaper ◎「Change Our 口傳」請將您的想法、看法甚至疑問傳至Email:scdepaper@gmail.com
2001/05/15
[專題] 口語傳播教學指標&九年一貫教育
【 記者李瑾文採訪報導∕李詩韻.曾昭中整理 】
口語傳播教學指標 在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上任教且享有盛名的專任副教授游梓翔老師,是位熱心投注於推廣口語傳播的老師,致力於將本系的名聲與所學知識傳到台灣每一個角落,既使這個任務是艱辛的,因為本系是全亞洲唯一的世新口語傳播學系,沒有外力與同行的協助,只能靠自己的一步一趨來實踐,讓口傳在台發揚光大。
台灣從今年正式實施九年一貫教育,提供口傳系一個發展的大好環境。九年一貫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將小學、國中課程共九年串在一起,用國外很多國家的方法訂了十項基本能力,表現的好壞視為評估學生能力的標準,而不使用傳統學科。在設計課程時,傳統的學科如自然、社會、數學、語文都必須回答一個問題,科目如何幫助學生在十項能力上有所增進。目前寫出的教學目標,在語文方面,從小學一到三年級,需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必須和這十項有所關聯。
我們以前語言、國語或國文的老師的傳統訓練著重在文學或語言文字方面,遇到十項非常注重溝通的指標,其中包含人際能力、個人思考創意的能力,甚至是閱讀能力、團隊與人相處的能力等,就產生了不協調的情形,自己所學的與要教授給學生的產生極大差異。
其中十項能力大部分都和溝通有某種關聯,所以口語傳播學系在此趨勢底下,反而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因為口語傳播:口語-簡單來說就是說話、話語,而小學、國中階段話語教學佔了很大的部分,傳播-就是溝通,我們這個系就叫口語溝通系,等於是把溝通的十項能力指標和傳統語言建築一個橋樑,系上大部分的科目也是在考慮這兩個問題,如何把口語和溝通合在一起。藉此機會,有可能把系上口語傳播的書本知識和,美國、台灣的研究,能夠對九年一貫教育的老師,不管是老師或學生都能提供一個很好的參考,所以系上應有更多人力投入此領域,去看看我們能否解決這些老師的問題,因為很多老師都不知道教國語能和團隊合作扯上什麼關係,系上的理論是非常容易地給他們一個方向,能讓他們更明確地說出來,你來本系學口語溝通如何幫助你的傳播,所以口語傳播學系變成此發展下很好的橋樑。
以下是游梓翔老師提出的溝通十大指標,給大家作為很好的參考,藉此希望口傳系的學生,不僅是考上教育中、小學程的同學或是想要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學們一個很好的教育學習指標,否則還有誰會更比我們更了解、每天接觸我們所學的呢!
說明:美國的口語傳播協會(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即現今全國傳播協會)在1994出版了小學語聽教學指南。當中明確地列出了四項語聽教學的指標,分別是溝通符碼、功能技巧、互動與訊息策略技巧,以及接受與評估技巧。
一、溝通符碼(communication codes):製作與回應本國口語以及非語言溝通形式(如手勢與表情)。孩子們在溝通時,應該能:
1.在說話時以適當的發音、讀音、音量、語速及語調明白表達意思
2.以適合溝通情境的方式運用並了解口語
3.運用非語言線索來強調意思
二、功能技巧(functional skills):為特定目的溝通,包括在特殊時空下達成告知、控制、遵循社會規範、想像等目標。孩子們在溝通時,應該能:
1.尋求資訊、提供資訊、回應資訊
2.尋求影響他人的信念與行動,回應他人的說服
3.了解並適當地根據社會規範行動
4.有創意地運用口語以愉快地參與想像情境
5.運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回應他人的感受
6.詢問適當的問題來澄清意義
三、互動及訊息策略技巧(interaction and message strategy skills):參與從輕鬆談話到正式互動的各種溝通情境。孩子們在溝通時,應該能:
1.透過溝通行為管理談話,包括開啟談話、輪次交替、回應他人意見、結束談話
2.以有次序的方式發表意見
3.以必要的細節,例如例子、故事、事實、意見等來澄清與支持意見
四、接受與評估技巧(receptive and evaluative skills):瞭解並評估他人的訊息。孩子們在溝通時,應該能:
1.有效傾聽口語訊息(即聽見說話者、瞭解意義、依循想法序列、進行推論)
2.察覺與解釋他人的非語言線索
3.描述他人的觀點並說明與自己有何不同
4.分辨不同的溝通目的
5.提供有效適當的回饋
6.批判評估口語訊息
1991年口語傳播協會的指南將學生發展程度考量在內,從一年級到八年級,正好是台灣的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二年級的程度。
1.幼稚園:學習活動應以獲取基本口語技巧為主
2.一年級:學習活動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增進其口語選擇
3.二年級:學習活動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認識角色、規範與口語選擇的各種關係
4.三年級:學習活動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口語在小團體與跨文化情境中創造的選擇與可能
5.四年級:學習活動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認識口語如何反應與傳達價值,特別是口語中價值的選擇和結果。
6.五年級:學習活動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有關口語溝通的社會禮儀
7.六年級:學習活動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正式接觸到有效傾聽的要件
8.七年級:學習活動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認識、了解與體驗有效人際、非語言與小團體溝通的要件
9.八年級:學習活動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文化系統對有效口語溝通的影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