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5/15

[專訪] 從新聞主播看新聞界


【 記者王美淳.官惠琳.廖于嬋.徐培芬.陳璽曄採訪報導/李瑾文整理 】

  在意外的驚喜、微乎其微的機率之下,首篇電子報我們就能夠很榮幸地訪問到民視主播--許建國先生,建國主播是位世新的畢業生,我們的學長,也是台大新研所的研究生,從事新聞這專業的工作已有十年的時間,我們請他談談從一位新聞主播的角度看新聞界-民視。




        一. 認同民視的經營理念

想要在一個組織當中待下去,不僅要喜歡這個工作,更要對自己所處的組織要有認同感,個人與組織的目標一致,有助於組織的運行。從民生報、工商時報、新生報、TVBS、中天新聞台到民視新聞,建國主播認為自己現階段相當認同民視的經營理念,以”關懷台灣”為最高宗旨、中心理念,但也不僅只是把眼光擺在台灣,也要放眼全世界,作為一個傳播媒體最重要的就是國際觀。

建國主播提到民視的組織管理是採分層負責制,從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經理、副理,乃至各組組長都是分層負責。其中在公司上對下,或是同事之間之間有問題要討論,都會採共同討論,在凝聚共識後,再呈報上級長官裁示。以做菜為例,先要決定有哪些材料,然後藉由討論決定要何種口味;也就是討論後,再由副理或副總經理來做最後裁示。當然主播則是負責將菜色介紹給閱聽人的對外窗口,因此整個編採會議是要全程參與,如此才能掌握今天大概有哪些新聞,以便知道如何串連所有的新聞,將這些菜色順暢地推薦給閱聽人

至於電視跟報紙的組織架構上,電視公司包括有工程部、節目部,新聞部、業務部等等;報社也有編輯、採訪、業務、印刷等部門。然而平面媒體與電視媒體都採團隊合作,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協調,可能是小組的協調或與上層的協調,例如當上層交派新聞任務給某一小組時,小組就必須針對這則新聞可能的面向互相協調討論,然後將工作發包下去了,所以協調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必須做好橫向與縱向的聯繫。

原本在一個公司,只要做好自己部門份內的事就好,強調團隊合作的電視台來說,民視先前有一齣韓劇叫做「火花」,那原本是節目部的事情,和新聞部無關,但是新聞部也主動去支援配合他們;也就是說,每個部門之間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彼此結合的,因為互相配合的話,產生的力量會更大,這樣才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營運績效。除非是公司有一些政策性指示,需要底下的人作配合,不然的話,各部門都會協調,在不影響其他部門正常運作的前提下,要如何配合;再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盲點所在,透過溝通會更知道如何去補自己不足的部分。

 當組織中有疑問時,基本上是由各部門協商後再對上層報告,當然也不能夠越級呈報,一般來說,在任何公司都蠻忌諱越級報告,因為大家會認為中間還有中級主管,應該透過他們再轉達上去。在民視只要是事實的反映,為公司好,而不是道人長短,基本上都可以讓基層的民意能上達天聽,而不會使上下產生斷層。不過當你和別人意見不合的時候,可能必須嘗試去向他們表達一些你的想法跟看法;如果說對方已經有定見的時候,雙方可能有一方就要作一些折衷與讓步;如果不肯讓步,或是說個人的調性、理念與公司不合,那你在工作上可能會覺得很痛苦,這也就是有些人會離職的原因之一。因此協調與溝通是很重要的,要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立場,而且在溝通的時候要有所分寸,不可得寸進尺,講話的時候不要太咄咄逼人,否則人家會覺得你得理不饒人,你可以適時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態度要很堅定,但表達的語氣要很溫和。

 至於小組之中的領導者是如何產生的?是上頭指派下來的嗎?會不會有空降部隊的情形產生?建國主播說只要實力比別人強,也沒有所謂空不空降,有實力就在那個位置,如果從外面找人進來,而那個人又沒有足夠的實力,自然就容易引起底下的人的反彈,整個組織的運作也就不會那麼的順暢。另外,在企業派系之爭方面。當各派系之間彼此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就容易造成廝殺的狀況。在那樣的環境裡面工作也會非常的辛苦,如果不想屬於任何一個派系,相對的也有可能會被所有的派系排擠在外;當然,也有很厲害的人,能在各派系之間遊走而遊刃有餘。其實在學校裡,同學之間也會也所謂的小團體,學校就像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如果校內的人際關係能處得好,出去應該也沒什麼問題。但是人際關係處得好,並不是說變得沒有原則,適時的拒絕也是一個學問。

 建國主播認為新聞業是一個團隊的工作,平時的連繫是非常重要,而連繫必須包涵橫向和縱向的聯繫,同時下屬要適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提供主管參考,各部門間要有橫向及縱向的聯繫,即上行溝通、下行溝通與平行溝通,是一個組織中的基本溝通方向。就建國主播在新聞界的經驗而言,他認為可以認同「一個組織的興盛取決於溝通」,溝通的確能解決大部分的事。溝通是很重要的,在一個團體裡面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互動管道的話,可能每一個環節都會窒礙難行;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公司的一個螺絲釘,如果拿掉一個,並不是說不會運作,而是運作可能就不那麼順暢。有了溝通以後,可以了解對方的底限在哪裡、彈性在哪裡,彼此可以作一個調整,如果沒有溝通的話,在硬碰硬情況下,或許會兩敗俱傷。

二. 學術與實務的不同

我們可以從電視新聞看到一些記者在SNG現場報導時,常出現口語表達不適當、語用錯誤的情況,建國主播提到有一些記者由於臨場經驗不足,或事前的準備不充分,加上時間緊迫,現場是十分混亂的,難免會有口誤的情況產生,腦部思考無法趕上口語表達,而所以最容易出現的狀況就是嘴巴講的比腦中想的更快,這跟經驗的累積有很大的關係。針對這樣的情形新聞台是否有在職訓練,建國主播談到之前的電視台都有這方面的訓練,只是次數的多寡,以民視為例,民視幾乎每個禮拜都會安排一到兩天的請一些新聞界不同層級的人,或者在某些領域上,如廣告、電視等,有特殊專長的人來演講及為記者們上課,主要目的是增廣記者們的視野及讓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提昇的部分,而有所自我醒覺、進而自我訓練。民視是要求每個記者都必須要出席,因為公司認為記者每天不斷的付出、掏空,很難得有時間坐下來聽別人講些什麼東西,把別人的經驗吸收後,也許現在還用不上,但難保日後不會派上用場,而這些東西都會成為自己的資產,哪天碰上類似的情況,也許就能比別人更快地進入狀況。

針對電視節目媚俗化,為了收視率而失去品質控管等。建國主播的看法是其實問題的迷思的癥結點就是在於,到底要不要收視率;然而,就一個商業的電視台而言,很難不做商業取向。建國主播認為現在的有些電視台已經很克制了、蠻自律的,也就是說盡量簡化,但是還是會有,因為這些東西一降低的時候,收視率馬上就下滑,但同行間的競爭還是存在啊!所以,有時個人的理念也有可能與公司的取向相違背,這時個人的心裡可能就要有一把尺,如同在學校新聞學所學到的專業道德等,當新聞專業與新聞現實無法契合時,我們可能就要有所妥協,但這個妥協並不是要我們全部讓步,而是要知道自己的底限在哪裡,如何來做取捨。

對於新聞業在職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吸收各方的資訊之外,還必須要有一些進修的動作,把實務的經驗與其他的部分做結合。建國主播認為在學校所受到的訓練只是理論基礎,出了社會後的在職訓練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增加記者的視野,彌補不足的地方,或開發記者的潛能。建國主播說到走傳播業必須廣泛的學習,擴充自己的視野,每一個部分都要涉獵一些,因為記者們不能說自己不會就避而不碰,上面交代下來就必須去做。從事新聞工作也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才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而且不斷藉由發問建立起自我的自信心,磨練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敏感度,有助於對事件價值的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新聞是個只重結果,不問過程的工作,即使過程再艱辛,自己搶不到新聞而別人搶到了,最後還是等於失敗,因此新聞工作上的挫折感要如何調適也是一門學問。

至於,建國主播因為懂得不服輸,學習模仿他人寫作社論的模式,以他人的形式加入不同新聞事件不斷地練習,熟練之後自然而然加入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他所學習的對象在社論的領域當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千萬別小看自己,我們可以從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也可以從模仿之中走出自己的風格。

             三.活在當下為其信念

  此外,建國主播認為許多研究生常好高騖遠,認為以自己優秀的學歷可以有更好的職位,一新進公司就想要當組織當中的管理階層,因此不易找到工作。他建議同學畢業後其實不必急著出國念書,可以先工作一兩年,之後再去唸書充實自己,因為這時代經驗相當重要,如果有了工作經驗再繼續進修,理論與實務就可以結合在一起,通常理論說得容易,親身想要實踐卻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老師們的實踐精神。

想要在組織當中待下去,除了溝通的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本錢,有了自己的本錢,溝通也才更具說服力,能與他人競爭。其實不論處在哪一個組織當中都需要建國主播上述所說須具備的能力,建國主播提出”活在當下”四個字送給口傳系的學生,算是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提供給處世未深的學生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