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3

[專題]藝術?? 異術?? ﹝一﹞

[記者吳多邦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由於寒假的來臨,口傳電子報特別製作這個專題,為大家介紹一些展覽場館以及目前正在進行或在年後即將開始的展覽,讓各位同學可以妥善利用假期,除了利用過年養一些肥肉以及拿一些紅包之外,還可以增長一些屬於自身的人文氣息與智慧。
本期所介紹的兩個展覽場館分別為:台北市立美術館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於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正式開館。位於台北市北區圓山。作為台灣首座現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從規劃開始,具有高度的理想與目標,就功能上而言,舉辦同時策劃當代藝術展覽,蒐集、典藏台灣地區美術發展之代表性作品、研究美術學術、推廣美術教育以及推動國際交流,以期對內使市民生活與美術館結合,對外促進台灣的美術發展使能與國際美術潮流齊頭並進。
為迎接風貌多元的當代藝術展覽,美術館本體建築規劃以多重組合的空間形態,豐富藝術創作的表演舞台,提供無限可能的展覽場域。一半以上建築量體地下化,加強美術館與公園間的對話關係,以立體架構,組合出豐富的空間形態。方型視窗延接四周景緻,與外界山巒、水流、高架快速車道、建物群、行人等構成內外互映的情境空間,極富國際都會之時代特色,是從二十世紀跨越至二十一世紀,從現代走向當代的現代美術館。
北美館本期的展覽當中,本報特別要介紹的是兩年一度的台北雙年展(展覽日期2002.11.29~2003.3.2)〈台北雙年展〉自九八年以來,已成為北美館所舉辦的重要國際大展。本屆邀請西班牙國際策展人巴特繆.馬力(Bartomeu Mari)與台灣策展人王嘉驥共同策劃。雙年展主題〈世界劇場〉(Great Theatre of the World)取自十七世紀西班牙被譽為「神學劇場」泰斗的沛卓.科爾德隆(Pedro Calderon de la Barca, 1600-1681)之同名喜劇。以〈世界劇場〉為名的動機與緣起,主要是針對二十世紀後期以來,國際藝術由原本形式、表現、純粹至上的現代主義美學,日益朝向跨領域與跨媒體發展的現象,提出積極的回應和對話。而晚近幾年來的國際當代藝術發展,藝術家逐漸大量使用劇場、戲劇、錄像、電影、聲光、音效以及新媒體等元素,來進行創作。從而,使得傳統以至現代主義時期以來的雕塑、繪畫、建築等藝術形式,得到極具嶄新創意的開拓。〈世界劇場〉的策展理念之一,即是希望提出有系統、有見地的策展論述,透過邀請多元而富於思維變化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來為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當代藝術,提出一個具有前瞻性和未來意義的指標與方向。
 
資料來源:http://www.tfam.gov.tw/ 台北市立美術館

[專訪]來自風城的辯士﹝二﹞

【 記者黃鈺婷採訪/黃奐臻整   理報導 】   
 
本次賽事的另一位最佳辯士也是來自於新竹高中的李冠德同學,李冠德同學在演辯社擔任社長的職位。記者問到他是何時開始接觸辯論,李冠德說,他剛接觸到辯論是在高一。那時演辯社舉辦了新生盃辯論賽,於是找了林聖崴組隊參加比賽,接觸後覺得蠻有趣的,然後就進入演辯社。
 
而問到這次奪得冠軍的感想以及本次賽事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賽時,李冠德說,這次比賽能拿到冠軍要感謝所有教導並支持他們的老師及學長。
 
在整個比賽過程裡,印象最深刻的是與師大附中的比賽,感覺上雙方的論點打成平手不相上下,而且評審有多達十多人,因此當主席在唸評分單時每個人都十分緊張,幸好幸運之神眷顧他們,讓他們直接前進到與金陵女中爭奪冠亞軍賽。去年曾和金陵女中交過手,但是輸了。因此今年能在舍我盃再度交手,心中是既緊張又興奮,不過終於一雪前恥,獲得這次的冠軍。
 

[專題]“修”無不克

【 記者黃繼緯、鍾啟明、王文吉採訪/黃奐臻整理報導
  
      
        口傳人一提到修辭學總有莫名的恐懼及挫折感,因為曾經唸的死去活來卻不知道日後是否會派上用場。而修辭學是口傳系大二的必修課,相信修過這門課的同學對沈錦惠老師一定不陌生,因此口傳電子報這次為大家採訪到口傳系沈錦惠老師。
西方早在兩、三千年前就有修辭學影子的出現,這是沈老師對我們提出有關西方修辭學的簡短描述。沈老師更詳細地提及,由於西方修辭學的前身可算是哲學家的思維和表達理論,其中著名的哲學家有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等等,他們使用的修辭理論比較生活化,注重於思想的層面,但是後來基於宗教等因素,這悠久的修辭傳承輾轉地傳到了美式的文化中,他們恪遵地讓修辭學這方面的傳統繼續下去,但發展的方向已不同於原本的模式。
沈老師感慨的說,雖然修辭學經過不同文化的恪遵、承襲,但後來的發展很有可能因為文化的不同,無法達到原創者的感覺,就像寫一個故事,作者基於某些理由無法完成整個故事情節,後來完成的作家就有可能無法感覺到原著者的思考邏輯,而讓故事本身失去了原味。
西方的修辭和中式的修辭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中式修辭學比較生硬和乏味,其實這只是我們現代人的看法,沈老師逗趣的說,如果她來教中式修辭的話,恐怕能吸收的人更少,這也是為什麼她會選擇西方的修辭學來做同學的教材。
至於同學們在課業上的困擾,沈老師表示,同學們可以多向老師請教或是和同學彼此討論,其實課程的難度是經過老師慎重考慮才選擇的。也有同學反應,似乎老師比較喜歡選用原文書,沈老師說,她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基本上她對學生的英文程度很有信心,更何況有許多中譯本都無法表達出原文的意涵,如果選用中譯本恐怕同學讀起來會更有挫折感,這也就是文化上的差異,其實從一些翻譯小說,不難發現翻譯過的書籍和原文有很大的出入。
既然修辭如此的高深莫測,我們會在生活中發現它的蹤跡嗎﹖其實在系上就有很多關於這門課的實務課,演講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原來修辭學是所有口傳系課程的基礎,只是如何在不同的領域應用修辭就要憑個人本事,至少它對於溝通一定會有所影響,它的影響可深到朋友間的相處默契,也可淺到正確地向人表達自己的意思,縱合以上的種種,可以發現到修辭學對口傳的課程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修辭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學習過程中好好地紮穩基礎是有絕對的必要。老師期勉我們口傳的同學要把學業照顧好,日後也才會有一批批的人才為大家服務和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