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06

[專訪]不一樣的「中國古典語藝」


[2002/08/06 記者黃晶琳採訪/呂美雲 整理報導] 
  
選課的時間又來臨了,您是否正在為該選什麼課而煩惱呢?眼尖的同學應該發現到一堂新奇的選修課-「中國古典語藝」。大家也許會好奇為什麼系上會選擇在大四開這一堂課,而在這堂課上會學到哪些東西呢? 針對「中國古典語藝」這門課,為您專訪沈錦惠老師,來作一個課程介紹。


首先為什麼會開這堂課?沈錦惠老師表示口語傳播系是一個比較偏向西方的系,三年來大部分的課都在探討西方人,怎麼使用語言來傳達情感與意涵,相對的對中國的認識,只有馬老師開的口傳經典選讀中有涉獵。因此在這堂課裡,我們將學到中國人,使用語言的優點與限制,而課程內容將已先秦時代的典籍為主,由詩經、修辭學與形式內涵三方面切入。以詩經為例,中國人是如何在形式與內涵中求得平衡,由詩經、莊子、荀子與戰國策中,探討遊說之術與君臣相處之道,看看古中國的人如何利用語言,來尋求別人的認同。


而中國文化如此的久遠,為什麼老師會獨獨鍾愛先秦思想?沈老師表示因為自從漢獨尊儒術以來,中國人思想變的比較封閉,沒有變化,而現代的價值觀,甚至有僵化的可能,思想變得如此的衰老。而在先秦時,思想最蓬勃,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而且與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相輝映。 


這堂課也會與西方的修辭做比較,西方修辭著重討論、邏輯推理,而先秦時代以莊子為例,偏重以說故事的形式來探討人性與激發想像,而以這種形式所達到的效果,常是邏輯推理所不能達到的。另外,也將比較西方與中國,如何利用語言來清楚的傳達自己的意思,以及如何達到所謂的自我實現。


此外,系上開的這門「中國古典語藝」與中文系有什麼差別呢?沈錦惠老師表示,我們與中文系切入的角度不同,同樣是詩經、莊子,中文系可能比較著重字詞的詞性,像是形容詞或名詞,而口傳系則比較注重字詞所代表的意涵。例如先秦各家興起,他們使用哪種形式,來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以達到說服人的效果,以及如何利用語言作為傳達的工具,來處理社會與人際間的問題,這就是此門課口傳系與中文系最大的不同。


最後,沈錦惠老師表示這堂課開很多次都開不成,也許是同學不了解課程內容的關係,其實這堂課跟之前上過的修辭學、邏輯學、辯論學與說服有很大的關聯性,只是之前上的都是比較接近西方的理性論辯,身為中國人的我們,也應該對中國人利用語言的方式做一番探討,如果同學有興趣可以再暑假時利用時間多看一點詩經、莊子或戰國策,也可以看蔡志中畫的漫畫,趣味性會比較濃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