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美淳採訪/李瑾文整理報導】
又到了一個學期的末端,在全校皆為期末考而努力的同時,下學期的課程也緊接著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選課。回顧上學期系上選課,有一些現象是十分值得同學們思考、討論的。
每逢選課,常常會產生一種狀況,也是每個選課的同學幾乎都會遇到的困擾,到底該選擇什麼樣的課程?哪些課程才是適合自己的?......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產生是很自然的,然而,回顧上學期的選課,開課結果-有些課程(在此單就選修課程進行討論)選修人數爆滿,人數上限超過七、八十人;而有些課程卻因為未滿人數限制(滿二十人才能開課),而造成無法順利開課的狀況。
對於此一現象,其實是令人感到十分疑惑的,此一現象並不是本學期才存在的,在以前就有這樣的狀況出現。有鑑於此一現象可能會影響到同學們學習的權益,所以此篇選擇對同學們進行相關的訪談,希望藉此能對這種現象有所了解,也希望能幫助同學們在面對未來的選課時,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角度。
在隨機抽樣的訪談過程中,有一個現象慢慢浮現。上述對選課的疑惑是常常會產生的,然而,有趣的是同學們普遍用來處理此一疑惑的方式,且大多數人皆是如此,那就是詢問學長姐。
此一現象對大一新鮮人而言尤其普遍,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於系上所開設的課程內容、個別教師的教學風格......等幾乎完全沒有概念,因此大家想到最直接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向學長姐們求救,學長姐們通常也會好意的給予協助。這樣的過程看起來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在較深入的訪談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卻慢慢被突顯出來。
首先,有一部分受訪者指出,曾來向他們詢問的學弟妹們,對於想知道的不外乎是這一門課程在學些什麼東西?老師對學生們的要求會不會很嚴格?考試多不多?報告多不多?學分營不營養?容不容易被當?......等,而且問題都很簡化,對於答案也只求是或不是的二元式解答,卻沒有更進一步詢問到老師教學用不用心?對於評定老師嚴格的標準是什麼?學生們能不能真正學到東西?.....等問題。
當學長姐們想要與學弟妹們進一步討論時,有一部分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是興趣缺缺,並沒有很認真的參與討論的樣子。再者,學弟妹們對於學長姐的回答常是確信不疑的,就受訪的人指出,他們詢問的學長姐數目往往不會很多(大約2~3人不等),也不會特定找時間來問,通常是遇到了就問,一切隨緣。
在上述的訪問中,不難看出有一些盲點存在。首先,問問題的人對於問題的界定是很模糊、簡化的;且對於學長姐的回答大多有盲從之嫌,並不會再進一步追問;再者,回答問題的人,對於問題中模擬兩可的部分,也沒有在當下提出疑惑;又或者,回答的人其實也認同這樣的提問方式......等。
在此也突顯了一些問題--大學生是如何看待學習?對於課程的要求,是期望能求取學問,亦或只求能pass、不被當而已。
經過這次的訪談,試圖整理出一些觀點,以供大家在未來選課時,能有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對於對課程有疑問的人而言,首先,必須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對於學習有什麼想法,然後先整理好自己的問題,且在詢問過程中,可以嘗試讓問題更深入。
在詢問的對象方面,也可以多方找尋,讓答案更多元。再者,對於所獲得的答案不要過度迷信,因為我們所接收到的答案,大多都參有回答者主觀的判斷,而要有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如此一來,應該可以幫助自己在下決定前能有較周延的思考。對於被詢問者而言,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應該再更小心、謹慎一些,畢竟學弟妹們是因為不懂才會來詢問。因此在回答的時候要盡可能把話說清楚,不要給過度簡化的答案,並且盡量避免影響到他們的獨立思考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