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2/05

[專題]學會評鑑總體檢

記者李慧君採訪報導

口傳系系學會,在九十學年度上學期的期末評鑑僅拿到49分,這項成績對於歷年都獲得社團、學會評鑑特優的口傳系學會來說,莫不是一大打擊。這也證明之前的口傳系學會會長選舉風波產生效應,到底口傳系學會運作發生了什麼樣的問題?竟會鑄成這樣的錯誤。
此次學會評鑑創下口傳系有史以來最低分,口傳人知道的甚少,還有人根本不知道發生這件事。負責評鑑一事的行政部長曹佩玲表示,因為這學期過短,只有3個月,而口傳系又適逢創系十週年,於是每年口傳系舉辦的舍我盃辯論比賽,便擴大舉行。口傳系系學會為了籌備這次活動,莫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恰好舍我盃辯論比賽的總決賽的日期,又和社團、學會評鑑的時間太相近,以至於時間過於匆忙,弄錯時間才造成這次評鑑只拿到49分。
因為學會、社團期末評鑑的資料,需要舍我盃整個流程資料,而舍我盃總決賽完後的兩天就是評鑑的日期,負責評鑑一事的同學也是加緊腳步完工評鑑所需的資料,但他們均表示,他們絕對有在評鑑前第一天已完成,只是在溝通時,口傳系會長蕭羽廷告知,只有星期四才是學會評鑑,而負責評鑑的同學在忙完了舍我盃之後,人早已累的不醒人事,所以才會無暇再次注意評鑑的時間。
對於時間弄錯的原因,口傳系學會副會長黃柏凱表示,本來學會、社團期末評鑑應該有兩天,也就是星期三和星期四兩天,但是口傳系會長蕭羽廷和行政部長曹佩玲,在溝通上發生一些問題,導致負責評鑑的同學認為只有一天,只有評到星期四下午的分數,所以星期三和星期四上午都沒評到分數,才會造成有史以來最低分49分。但是書面的資料都已準備齊全,若是沒將時間弄錯,應該還是會獲得特優。
另外行政部長曹佩玲表示,事情都已發生,現在也只能下次多注意一點,現在學會也有積極在計畫補救的方式,希望口傳人能給學會再一次的機會,也希望在下學期的期末評鑑,能拿到進步獎以及特優,而學會也會將此事經由學會會刊公佈給口傳人知道。而由於記者手機無法連絡到口傳系會長蕭羽廷,因此會長沒有表示任何意見。

[專題]口語省思~正視「口德運動」

記者黃晶琳整理報導

由於政治語言暴力,和緋聞口水戰充斥整個社會。因此,國立大學校院協會通過「提倡口德運動」提案,將於一月二十五日的大學校長會議中討論,希望可以藉此推廣成為校園運動,進而成為影響社會的「口德運動」。
而主要提案人、嘉義大學的校長楊國賜和副校長余玉照表示,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常常口不擇言,粗話一堆,造成社會上不好的風氣,因此建議在嘉大推行,獲得校方的支持。而這次在國立大學校院協會會議中提出,也獲得多名校長的支持。校長們表示,各種選舉利益糾紛,國會亂象與知名人物互相攻奸,甚至揭人隱私等負面印象,都是不好的示範。尤其在文明社會中,高知識份子更應有口德,做社會的表率。因此,在大學中推行「口德運動」有其必要性。而這個提案也已經於一月二十五日的大學校長會議中通過,請各大學積極推廣響應「口德運動」,提升師生人際溝通品質及改善社會風氣。
那口德運動該如何推行呢?部分校長表示,原本學校就開設說話藝術、表達及溝通等相關課程,今後也將在課程及學校活動中,加入強調口德教育的內容。
說到口德運動,其實和口傳系淵源相當的深。在系上必修及選修課中,均有表達及溝通的課程,像人際溝通、團體溝通、教育溝通、親密關係溝通、溝通心理學、修辭學、語言與邏輯等等。除了訓練我們的口語技巧之外,也相當重視在溝通上的口德與修辭。所以在課堂上,口傳人可以學到一定的口語技巧,與口德修養。當然,藉由這樣一個口德運動的推行,身為口傳人,更應注意平時的言說態度,提醒自己口語技巧與口德應該是並重的,不應偏廢任何一者。

[專題]放大鏡下的系學會!

記者張葳 莊詠萍採訪/呂美雲整理報導

本屆口傳系學會在社團評鑑中,成績表現並不理想,而有些同學也對本屆系學會頗有微詞。針對此種情況,口傳電子報特別訪問系上同學,請他們說說對系學會的看法,及就系上所辦的各類活動,提出相關意見。
首先,關於系上的系服及系外套問題,此事的相關事項,在“口耳相傳”會刊中便有詳細的報導,在此就不多加贅述;再來就是「迎新露營」,許多同學表示,並沒有想像中的好玩,甚至有些「無趣」;最後便是「糖果心甜密情」,由於此項活動從11月初就開始進行登記、繳錢,但一直拖至快12月底才拿到糖果,同學們均認為系學會的處理態度太怠慢、鬆散,且一點效率也沒有。而此項活動,也只限於系上的同學,因此有些同學認為並沒有什麼意義。另外,有些同學則建議系學會可多多舉辦一些活動,如歌唱比賽、名人演講…等。
根據以上種種的意見,系學會則提出以下說法。關於「迎新露營」的事情,學會表示,由於學會剛交接時,有一些程序未弄清楚,因此許多事情未上手,再加上溝通連繫不足、企劃準備太晚、預演時間不足、經驗不足…等種種因素才會導致結果不如預期;對於「糖果心甜蜜情」這項活動,學會方面表示由於對各班代表交代不足、不切確,才導致活動時間拖延較久。而活動訴求對象,設為全體口傳系的同學,本意是希望藉由此項活動,連繫彼此的感情。
放大鏡下的系學會,或許錯誤百出、口傳人意見頻頻,但付出的用心與認真仍是需要被看見的。大家不妨給他們多一點掌聲及鼓勵,期待他們下學期能舉辦更好、更精彩的活動,讓口傳人刮目相看。

[活動]辯論雷達站~菁英盃實況報導

 記者官惠琳採訪/呂美雲 整理報導 】 
  由國立台灣大學健言社主辦的第二十三屆菁英盃全國大專院校辯論邀請賽,於一月三十一日上午在台大法社學院揭開序幕。本次比賽共有三十六個隊伍參賽,歷時四天,於二月三日下午進行頒獎,由台北大學勇奪冠軍,台灣大學獲得亞軍,世新大學獲得季軍,清華大學獲得殿軍。
  本次比賽採奧瑞崗五五四制,採三角循環淘汰賽。選手參賽資格是大學一、二年級學藉。本次辯題是:我國應採總統制。此次比賽中的裁判是由大三以上,且具有三場以上比賽經驗的學長姊所擔任。
  菁英盃自民國七十九年舉辦至今,於每年寒暑假時,邀請全國各大專院校共同切磋、學習。而菁英盃於八十七年增設高中組的比賽,參賽隊伍包括全台,北、中、南各地學校,因而成為國內最具規模與知名度的新生辯論比賽。據執行長呂怡怡表示,「在辦活動中最麻煩的部份,在於聯絡學校和挑選裁判。主辦單位在評估裁判的素質上費了很大的功夫。」而當記者詢問到對於舉辦辯論活動的期許時,呂怡怡謙遜地表示,「這次活動中尚有小缺失,期望有機會再辦時,能夠精益求精,針對缺失的部份加以改進。並且希望參與比賽的辯士及學校能給與指教。」
  此次比賽,共三十六個隊伍參賽,世新勵言社派出了兩個隊伍,世新A隊在第一輪比賽中以0:3的比數,敗給台北B隊和政大隊,不幸慘遭淘汰。而世新B隊在第一輪的比賽中,以3:0的比數打敗逢甲隊和東吳隊,打入第二輪比賽。接著在第二輪與師大隊比賽中,以領先的姿態3:0的比數打敗師大,晉級前八強。在第三輪的淘汰賽中,打敗前八強的清大A隊,順利打入前四強的比賽。前四強的隊伍包含了:清大B、台北C隊、台大B隊、世新B隊。此四隊於二月三日進行激烈的季殿軍和冠亞軍的爭奪賽。而世新B隊對台大B隊的比賽中,以1:2的比數落敗,退而和敗給台北C隊的清大B隊,進行季殿軍爭奪賽。而晉級的台大B隊和台北C隊於三日下午,在國際會議廳中進行冠亞軍爭奪賽。最後比賽由台北大學C隊拔得頭籌,拿下二十三屆菁英盃大專盃的冠軍,台灣大學獲得亞軍,世新大學獲得季軍,清華大學獲得殿軍。
  明日之星獎項,則由世新大學的陳嘉豪同學,和台灣大學的王龍寬同學獲得。而最佳辯士獎項,由台北大學林琪萍同學,和清華大學的吳佳倚同學所獲得。陳嘉豪同學在獲獎後謙虛地表示,「自己能獲獎很意外,並認為在準備辯論賽的過程中最辛苦的是,花很多時間在找尋、分析資料上,而必須犧牲自己的時間;但是最甜蜜的是,和伙伴在一起討論問題及並肩作戰的感覺。」而林琪萍同學也表示深有同感。在被問及「對於自己未來在辯論圈中的期許時」,兩人均有信心的表示,「自己將向個人獎項及未來團體的盃賽獎項之路邁進。」對於此次辯論賽的感覺,林琪萍則認為,「此次比賽的感覺是難,在時間有限的比賽中,對於問題深度及廣度的探討,是很難掌握的。」
  此次辯論賽在激烈的口舌之戰中,於二月三日下午圓滿落幕。如果想在下次比賽中和對手一較長短的話,只好期待今年暑假的菁英盃比賽。

[專題]人物速寫



「口耳相傳」甘苦談~
專訪會刊組組長黃玟閔


【 記者黃奐臻採訪報導 】
 
 翻開學會的會議記錄,可以發現有一組特別用心,幾乎每個月都會開一次會,那就是會刊「口耳相傳」的製作群-會刊組。而不少人似乎都對此學期製作的會刊頗有好評,因此本期電子報特別為您專訪到會刊組組長-黃玟閔,將帶您一探會刊製作的甘苦。
 
  黃玟閔是由大二升大三時接下會刊組組長的重責大任,因為大二時曾在會刊組待過,所以,對於運作狀況比較清楚,因此更加得心應手,在知道要接下會刊組組長時,大概在暑假,就開始預作準備,和新進成員開了幾次會。而會刊製作內容,裡裡 外外,包括大家看到會刊的mark、製作內容….等,除了參考自87年首刊以來的版本,也加了很多自己和組員的構想在內,像mark也是經由組員設計,經過比稿才脫穎而出的。
 
 問她如何帶領出一份成功的刊物呢?她則回答,除了每個組員的努力之外,有始有終持續出刊四期、曝光率高,加上各個精采的報導,讓會刊更具可看性,如好書大觀園、記者湯君儀所撰寫的美食介紹等部分。黃玟閔同時談到,雖然我們所知未必比別人多,但因為盡心盡力,因此也獲得大家的好口碑,因為大家看了報導之後,真的有人特地品嘗會刊介紹的美食,或是閱讀會刊所推薦的書籍。因此大家口耳相傳下,會刊才會如此深獲好評。除此之外,每發完一期刊物,都還會開檢討會議,評論每次會刊的優缺點,促使每一次的發刊,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最後談到需要改進的地方,她談到:「大概是會刊發放的方式吧!」因為和學會發生協調不良的緣故,常常有學弟妹反應,去拿會刊時,學會經常「大門深鎖」,導致無法如期的發放。對此,黃玟閔也跟大家說抱歉,並表示下學期時會針對這點進行改進。
 

[專題]選課迷思!!


【 記者王美淳採訪/李瑾文整理報導      
又到了一個學期的末端,在全校皆為期末考而努力的同時,下學期的課程也緊接著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選課。回顧上學期系上選課,有一些現象是十分值得同學們思考、討論的。
     每逢選課,常常會產生一種狀況,也是每個選課的同學幾乎都會遇到的困擾,到底該選擇什麼樣的課程?哪些課程才是適合自己的?......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產生是很自然的,然而,回顧上學期的選課,開課結果-有些課程(在此單就選修課程進行討論)選修人數爆滿,人數上限超過七、八十人;而有些課程卻因為未滿人數限制(滿二十人才能開課),而造成無法順利開課的狀況。
對於此一現象,其實是令人感到十分疑惑的,此一現象並不是本學期才存在的,在以前就有這樣的狀況出現。有鑑於此一現象可能會影響到同學們學習的權益,所以此篇選擇對同學們進行相關的訪談,希望藉此能對這種現象有所了解,也希望能幫助同學們在面對未來的選課時,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角度。
在隨機抽樣的訪談過程中,有一個現象慢慢浮現。上述對選課的疑惑是常常會產生的,然而,有趣的是同學們普遍用來處理此一疑惑的方式,且大多數人皆是如此,那就是詢問學長姐。
此一現象對大一新鮮人而言尤其普遍,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於系上所開設的課程內容、個別教師的教學風格......等幾乎完全沒有概念,因此大家想到最直接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向學長姐們求救,學長姐們通常也會好意的給予協助。這樣的過程看起來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在較深入的訪談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卻慢慢被突顯出來。 
     首先,有一部分受訪者指出,曾來向他們詢問的學弟妹們,對於想知道的不外乎是這一門課程在學些什麼東西?老師對學生們的要求會不會很嚴格?考試多不多?報告多不多?學分營不營養?容不容易被當?......等,而且問題都很簡化,對於答案也只求是或不是的二元式解答,卻沒有更進一步詢問到老師教學用不用心?對於評定老師嚴格的標準是什麼?學生們能不能真正學到東西?.....等問題。
當學長姐們想要與學弟妹們進一步討論時,有一部分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是興趣缺缺,並沒有很認真的參與討論的樣子。再者,學弟妹們對於學長姐的回答常是確信不疑的,就受訪的人指出,他們詢問的學長姐數目往往不會很多(大約2~3人不等),也不會特定找時間來問,通常是遇到了就問,一切隨緣。
在上述的訪問中,不難看出有一些盲點存在。首先,問問題的人對於問題的界定是很模糊、簡化的;且對於學長姐的回答大多有盲從之嫌,並不會再進一步追問;再者,回答問題的人,對於問題中模擬兩可的部分,也沒有在當下提出疑惑;又或者,回答的人其實也認同這樣的提問方式......等。 
在此也突顯了一些問題--大學生是如何看待學習?對於課程的要求,是期望能求取學問,亦或只求能pass、不被當而已。
     經過這次的訪談,試圖整理出一些觀點,以供大家在未來選課時,能有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對於對課程有疑問的人而言,首先,必須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對於學習有什麼想法,然後先整理好自己的問題,且在詢問過程中,可以嘗試讓問題更深入。
在詢問的對象方面,也可以多方找尋,讓答案更多元。再者,對於所獲得的答案不要過度迷信,因為我們所接收到的答案,大多都參有回答者主觀的判斷,而要有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如此一來,應該可以幫助自己在下決定前能有較周延的思考。對於被詢問者而言,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應該再更小心、謹慎一些,畢竟學弟妹們是因為不懂才會來詢問。因此在回答的時候要盡可能把話說清楚,不要給過度簡化的答案,並且盡量避免影響到他們的獨立思考的空間。